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第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 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 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长做事是非分明,为人正直,心胸坦荡如砥 , 深受大家好评。
B: 每年的春晚就好似一部反映当年社会生活的戏剧,演员们表演得无与伦比 , 让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忆中得到美的享受。(八上专题长城)
C: 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旋,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D: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 , 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想起9.3阅兵式上的盛大场景,使我热血沸腾,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B: 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C: 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
D: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震憾 霎时 风云变幻 招摇撞骗
B: 枯燥 彷徨 名富其实 轻歌曼舞
C: 帷幕 驰骋 销声匿迹 自圆其说
D: 狡辩 堕落 川流不息 振耳欲聋
5、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三(2)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们相互不耻下问 , 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B: 桌凳坏了,有人悄悄修好;地上有纸屑,有人随手捡起,同学们对身边小事无所不为
C: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 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6、

有位交警在十字路口交通执法,要求一位五旬大妈过马路不要闯红灯。面对交警,这位大妈却说:“我都闯了几十年红灯了,要你管!”这时,恰好你在这位大妈身后,说了句:“大人更要自觉”。大妈听后回头冲你说:“小孩子也来执法!”

听了大妈的话,你认为下列语句回答得最合适的一句是( )

A: 你闯红灯是明知故犯,还强词夺理。
B: 不怕出现危险,您就继续闯红灯吧。
C: 您应该尊重交通执法人员。
D: 我们大家都不应该闯红灯,您是长者,更应如此。
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个人从梦中醒来的早晨,看着朝阳踏破彩云的襁褓攀向高处,我时常想,这崭新的一天,不就是一个新诞生的婴儿吗?我要为他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再细心的他,他,他,他,让他成为无愧的时间之子。

A: 培育 呵护 充实 赞美
B: 呵护 培育 充实 赞美
C: 培育 呵护 赞美 充实
D: 呵护 培育 赞美 充实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骨骼 撺掇 凋零 风雪载途
B: 静穆 雾霭 严峻 草长鹰飞
C: 翩然 蔓延 萌发 人情事故
D: 装置 迁徒 踪迹 夜幕降临
9、

下面对《水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水浒》精心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美满家庭被高俅毁灭,本人也屡遭暗算,终于忍无可忍,百般无奈下,投奔梁山;鲁智深疾恶如仇,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
B: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译成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C: 《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D: 《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也是“义”。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 《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 《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 《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叶

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 1 )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

( 2 )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

姚鼐

余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循西谷(复:再,又)
B: 古之天门溪水(谓:叫做,称为)
C: 既上(及:到,至)
D: 曰(或:又)
( 2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 3 处)

日 上 正 赤 如 丹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3 )根据内容,简要概括“我”登泰山的具体路线。
( 4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写出泰山怎样的特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虎口下的反思: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宋晓东

①近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消息备受关注。命丧虎口谁之过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一死一伤的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吃人的老虎用最简单的丛林法则给我们上了一课: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②老虎吃人,即为常识。在老虎出没的园区与之保持物理隔离,即为规则。当跨越规则红线的那一步迈出之时,悲剧已在所难免。

③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规则的匡正。无处不在的规则确保我们永续繁衍、社会不断繁荣。规则规范的社会整体秩序,对个体而言往往体现为约束。因此,有人就乐于在“小小不言”处打破规则——闯个红灯、插个队——获得一些便利,赢得些许小利。

④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无伤大雅”的违规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时,个别人的违规就演变为集体行为的失范。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共同打破规则的同时,还“巧妙”地相互磨合出一些陋习,比如“人不看车、车不看人、大家都不看灯”的“中国式交规”。

⑤殊不知,违规的成本是巨大的。还以交通为例,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⑥“不懂事”的老虎以它的生物本能,打破了我们常超越规则的任性。血盆大口警示我们,规则是带电的高压线,容不得半分侥幸和小聪明。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对个人来说关乎修养,对家庭来说关乎家风,对社会而言关乎秩序。

⑦血的教训不能只让我们想起猛虎伤人的常识,更应在内心深处刻下对规则的敬畏。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无不系于每个人对常识与规则的慎思笃行。

(选自2016年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由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新闻材料,引出“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的中心论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C: 第④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又增添了文采。
D: 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用“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八成以上”的事实,论证了“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甚至酿成悲剧”这一观点。
( 2 )下列材料不能论证第⑥段中“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处治了他的舅舅。
B: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 江河若没有堤岸,便不成其为江河。
D: 纪律是达到一切宏图的阶梯。只要把纪律的琴弦拆去,多少刺耳的声音就会发出来。
( 3 )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做到“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现代文阅读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 1 )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第二盏

父亲

第三盏

女同学


( 2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品味第⑤段划线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 4 )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宽容是温暖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材自选,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只想做你の男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