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 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 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2、对下列各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加点词是形容词。)
B: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我盛情挽留,但他执意要走,声称是其家慈所令,不敢不从。(加点词是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D: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加点词是褒义词。)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造型 顶粱柱 刻骨明心 隐姓埋名
B: 藉贯 沉甸甸 锐不可当 秩序景然
C: 丰硕 紧箍咒 疲备不堪 振耳欲聋
D: 憔悴 逐客令 家喻户晓 进退维谷
4、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 ,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B: 十年不见了,老李激动地对我说:“我俩真是有缘啊,这是我们第三次萍水相逢了!”
C: 今天晚上发生了抢劫事件,北门一带的首富高家首当其冲 , 损失最重。
D: 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量的增强,杭州全市已进入蚊虫活跃季节,蚊虫密度逐渐升高。
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
C: 因为姆巴佩的崛起,使得他与内马尔两人足以将整个法甲联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D: 杭州市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摇号第 1 期拟配置指标10000个,中签率约为7月摇号中签率的近9倍左右。
6、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 / 山河在
B: 其实 / 味不同
C: 辛苦 / 遭逢 / 起一经
D: 寡人 / 反取病也
7、下列艾青诗歌作品中,表现诗人关注旧中国广大底层人民命运的作品是( )
A: 《旷野》
B: 《下雪的早晨》
C: 《启明星》
D: 《铁窗里》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18日8时回落到大约1.39米左右。
B: 按照市政府要求,梧州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 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为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D: 梧州市承办第十三届区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9、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可宝贵的一点光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雄常在我们心中煽燃这一点光焰

②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

③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

④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在烛照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10、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B: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交代了此山的来历,说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三次买车,三次失去,最后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以歌颂母爱与童真,赞美美好的大自然为主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此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 1 )联系全诗,说说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 2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未识书具________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________

之为众人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篇幅不长,但内容详略得当,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赋异禀,略写仲永长大后因不学,才学平庸。
B: 仲永惊人的写作天赋与后文才能平庸形成鲜明的对照,文中导致仲永“卒之为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C: 文章前叙后议,第三段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
D: 方仲永这一事例,令人不禁叹息仲永最终平凡的结局,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李拯

①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②“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③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④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
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⑤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⑥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⑦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首尾照应,中间部分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充分论证了精神道统能“使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的中心论点。
B: 第②段中“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拥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C: 第④段,从反面的角度,指出了如果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价值底线被弃守,必然导致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D: 作者善于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说理充分,通俗易懂,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 2 )下面能证明第④段中“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这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的行为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B: 苏州公交上一男子吃瓜子乱丢,旁边的西装男进行劝告,争执中西装男捏了小伙的脖子,瓜子男情绪激动,语言轰炸连续七分钟并扯衣服不让西装男下车,公交司机和乘客劝架无果,最终西装男忍无可忍暴打瓜子男。
C: 12月19日,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称“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走吧”,然后一瘸一拐离开了现场。
D: 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并在该女子让座后因言语不和扇其耳光。
( 3 )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卡、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知道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出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医院,受到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理整顿效果有限。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起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链接材料】:有些父母一看到宝宝生病,就立刻想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只有杀菌的作用,对病毒无效。如果宝宝的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你却给孩子用抗生素,抗生素非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杀死了宝宝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宝宝病情加重。下面就来看看哪些疾病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 1 )导致患者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哪些?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②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

( 3 )结合阅读材料,说一说如何给抗生素“把把脉”?

( 4 )结合阅读材料与链接材料并思考,隔壁家林阿姨的1岁的宝宝感冒引起高烧38摄氏度,林阿姨的婆婆说应该马上给孩子服用头孢。但是林阿姨觉得应该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你认为哪种方法处理比较妥当?请说出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至今,还记得那一声声叮咛;至今,还记得那一句句教诲……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会某个人的某个声音让你难以忘怀,它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抒发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诱惑的小女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