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弥漫 凋零 浩劫 针锋相对 B: 奠定 磅礴 翩然 误入歧途 C: 燎原 迁徙 枯躁 名副其实 D: 晦暗 怠慢 冗杂 鸟语花香 |
2、 | 全是转折复句的一项是( ) ①不论天气是好是坏,运动会都照常举行。②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③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④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⑤他并不是共产员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
3、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C: 英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本科普巨著,这个人是法布尔;这本书是《昆虫记》,这部书被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誉为“昆虫的史诗”。 D: 《〈孟子〉二章》的作者是孟子 , 名轲 , 字子舆 ,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以“孔孟”并提,被称为“亚圣”。 |
4、 | 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 您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B: 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指导的。 C: 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 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
5、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杀戮 取缔 连声诺诺 眼花缭乱B: 溃退 刻扣 穷愁潦倒 错综相连 C: 瓦砾 嶙峋 绘声绘色 情郁与中 D: 箱箧 脏物 巧妙绝伦 张慌失措 |
6、 | 下列词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尴尬(gà) 暄嚣 鲜为人知(xiǎn) 欣欣向荣 B: 倔(jùe)强 愧怍(zùo) 亘古(gèng) 修茸 言简意骸 C: 膝盖(qī) 琢(zhuó)磨 须臾 澄清(dèng) 迫不及待 D: 丰腴(yú) 譬(pì)如 琳琅 须臾(yú) 孜孜不倦 |
7、 |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 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D: 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8、 | 下面四个都是病句,其中只有一句有成分残缺的毛病,请选出来( ) A: 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B: 欢乐的歌曲响彻了大江南北。 C: 我们认真倾听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感人的报告。 D: 连绵不断的小雨似瓢泼一般倾泻而下。 |
9、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B: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 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
10、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 “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 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 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①。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②,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释)①阡陌:田间小路。②延:请。 ( 1 )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遂许焉 许:________ ②张元怪之 怪: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 3 )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元收养弃狗的原因。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4 )阅读全文,从最后“视犬如亲”中可看出,张元叔父是一个( )A: 关爱动物的人 B: 知恩图报的人 C: 易于感动的人 D: 重视亲情的人 |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 3 )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首先 , 其次 , 接着 , 然后 ,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 3 )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但文体明确。(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袋。(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