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南省伊川高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B: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C: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D: 双手/搂定/宝塔山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 “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C: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大批东北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D: “万里赴戎机”中“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而“赴”则表现了动作之迅速、果敢。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商隐
D: 李清照
4、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 , 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B: 毕业晚会即将举行,一向热衷集体活动的明明同学上蹿下跳 , 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C: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 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5、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来,隶书是由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奴隶创造的。
②所以,人们就把这位“隶人”创造的字体称为隶书。
③他用10年对当时应用的小篆进行研究,将其化圆为方、削繁为简,成就隶书3000字,大大减少了篆字难写的麻烦。
④中国书法有多种书体,我们把一种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的字体叫作隶书,这是为什么呢?
⑤程邈是秦时下邽的一个小官,因为触犯法律被罢官贬为奴隶。

A: ②④①③⑤
B: ④①⑤③②
C: ⑤②④①③
D: ①③⑤②④
6、下列对《西游记》的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菩提祖师收石猴为徒,为他取了法名孙悟空,教了他长生不老的秘诀,又把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和“筋斗云”的口诀都教授给他。
B: 大圣打赌能跳出佛祖的手掌心,结果只在佛祖手指上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被佛祖翻掌压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取经路过相救,方才重获自由。
C: 王母娘娘设“蟠桃大会”,因前来邀请的仙女嘲笑大圣相貌丑陋,大圣一时火起,大闹瑶池,偷吃了仙酒,打伤了太上老君,抢走了葫芦金丹。
D: “三打白骨精”一段,妖怪变换花样化装成老人,唐僧不知好歹一味大发慈悲,只有孙悟空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白骨精战斗到底,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日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 老树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 歌以志(咏叹) 风正一帆(挂)
D: 星汉灿烂(银河) 北固山下(停宿)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 , 历历在目。
B: 白云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C: 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店”,但在叹为观止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D: 梧州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成为桂东南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鄙、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陛下”等。
C: 《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历史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也安排了大段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D: 即席讲话有时与学习水平高低关系不大,却与能否熟练运用即席讲话的技巧密切相关。
10、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
B: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年暑假在央视播出,它唤起了观众对汉字的热情。
C: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D: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

( 2 )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十步/甫行
B: 屋舍俨/又有树数株郁郁
C: 顾而慕之/其 , 则熙熙而乐。
D: 仿佛有光/言之,貌甚戚者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限两处)
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 4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 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 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 1 )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2 )文中的划线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 3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 4 )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 1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同学们,新学期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我们开始不再依赖父母,开始懂得关心他人,开始知道自觉地学习,开始有了责任感;我们开始了独立自强,我们的肩膀开始变得更加有力量……请以《我在长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死守着我爱的那个男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