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是一项是( ) A: 朗润 抉别 小心翼翼 呼朋引伴 B: 诅咒 狼狈 众目睽睽 绌绌逼人 C: 点缀 覆盖 美不盛收 喜出望外 D: 渊博 书塾 淅淅沥沥 截然不同 |
2、 |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如: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莫泊桑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一般指绝句和律诗。如:《赤壁》《泊秦淮》是绝句,《游山西村》《钱塘湖春行》是律诗。 D: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
3、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暖花开时节,樱花基地游客特别多,下午三、四点钟还有人来。B: 你问我原定的《梅岭三章》为什么换成了《驿路梨花》?我怎么知道? C: 张华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南翔技校,我在一家公司当了文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D: 《黄河大合唱》演唱开始,班长紧张地指挥我们:“风在吼,马在叫,预备——叫!” |
4、 | 遇到下面情况,该怎么办?正确的选择是( ) 你去上海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 A: 你大声说:“喂,老头儿,徐家汇路怎么走?”B: 你迎上前问:“大爷,请问徐家汇路怎么走?” C: 你高声说:“喂,大爷,徐家汇路怎么走?” D: 你轻声问:“能告诉我徐家汇路怎么走吗?” |
5、 | 对下面两则《论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A: 从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两位弟子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问。B: 从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两位弟子都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C: 两则都表现出孔子认为学《诗》比学礼更重要。 D: 两则都表现出了孔子对弟子的肯定与鼓励。 |
6、 |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 ) A: 巴金 B: 茅盾 C: 巴尔扎克 D: 高尔基 |
7、 | 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否获得大的能量,取得高的成就,关键是进行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 A: “过程”“品格”“达到”都是名词,“经典性作品”“深邃的思想”都是偏正短语。B: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句子中“过程”是宾语。 C: “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 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D: 画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进行”前面加上“能否”。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靡(mí) 脍灸(zhì)人口B: 憧(chōng)憬 纷至踏(tà)来 C: 挑剔( tì) 呕(ǒu)心沥血 D: 龟(jūn)裂 眼花缭(liáo)乱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将军身被坚执锐。 D: 欲信大义于天下。 |
10、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B: 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句中“汉阴”指汉水南面,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句中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 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像表达内心情感;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则直接用劝说的口吻,对世人进行嘱咐。 D: 奥楚蔑洛夫、韩麦尔、夏洛克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俄国契科夫的《变色龙》、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美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 1 )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
玩味古典 ,回答相关问题 ①使与台齐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自叹每有欲往 ④辄复不遂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3 )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神游其中先自度其足 B: 心之所向是吾剑之所从坠 C: 何不试之以足以虫蚁为兽 D: 以虫草为林而二虫尽为所吞 ( 4 )“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鹤”的成语,或者写一句包含“鹤”的诗句。( 5 )两文都“记趣”,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趣”?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作者:梁衡 有改动)
( 1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焕发自省的力量
①“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就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危险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自己排队时,不希望别人插队;自己插队时,要求别人闭嘴。凡事責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責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責,天翻地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训殊为惨痛。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題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③“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 1 )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班级师生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