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C: 《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入,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缅怀 自诩 口头蝉 欲盖弥彰 鸦雀无声 B: 安详 怂恿 城隍庙 长途跋涉 蛛丝马迹 C: 懈怠 云霄 流水账 玲珑剔透 美味嘉肴 D: 消毁 阔绰 大拇指 不记其数 束之高阁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重庆小面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重庆小面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 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与试驾的长安逸动EV46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 重庆市北碚区荣获“国家级卫生区”,这是重庆市首个获此荣誉的区县。 D: 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重庆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
4、 |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你认为对得最好的下联( ) 上联:学海无涯苦可渡 B: 书山有径勤能攀 C: 心血勤浇栋梁材 D: 雨滋桃杏万户红 |
5、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 D: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
6、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亲戚畔之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威武不能屈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
7、 | 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 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A: ④②③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④①③ |
8、 | 下列诗词中不是陆游作品的是( ) A: 《钗头凤》 B: 《卜算子·咏梅》 C: 《示儿》 D: 《满江红·怒发冲冠》 |
9、 |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植物是能“说话”的。有时像久病的老妇人,发出断续的喘息声。而一旦获得 的阳光,或者接受 的水分,声音就会变得婉转悠扬。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轻地呻吟,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面对人类的侵扰,那些植物就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呐喊,或者通过 的年轮、 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表达它们的抗议。 B: 适度 充裕 干枯 枯竭 C: 适当 充沛 干涸 枯黄 D: 适宜 充足 干瘪 枯萎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恻隐 帐蓬 造型 不知所措B: 骊歌 辩解 璀璨 来势汹汹 C: 帷幕 笨拙 归咎 周到如砥 D: 慰藉 安祥 焦躁 再接再励 |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 1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这两句诗意味深长,请作赏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候袁公________ ②强者绥之以德________ ③何所履行________ ④孤法卿父________ (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孤 往 者 尝 为 邺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4 )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谈吃
夏丐尊
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
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要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极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极端唯物的。
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A.吃西瓜的实,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入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一事。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了。B.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
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做吃什么饭。“吃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那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做“吃粮的”,C.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1930年1月《中学生》第1号(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吃”。批注C:此处由生活引向国事,批判看似委婉,实则辛辣,投机政治家们看了,会出一身冷汗!
( 3 )“中国”一词在文中出现十几次。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反复强调“中国”一词的用意。(链接材料)
①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蛋羹,外加二两米饭,这是某校女生晓燕独享的美味。但晓燕只吃了一点儿就完事了:一鸡肉和鱼肉各吃了两块,土豆还剩下一大盘,油麦菜吃了不到一半,米饭也只吃了一两口。晓燕说:“虽然点一份某也可以吃饱,但是营养单一。饮食要讲究‘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我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
——摘自《大学生食堂浪费现象调查》
②直到有一天,和萍萍一起吃饭时,看见她直到盘于不剩一颗米粒,一星菜叶方才起身。
——摘自《再忆<棋王>里的“吃”》
星光
吴韵汐
朱家村是一个只有一百来户的小村子,村民有一大部分是安土重迁的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
将近年关的时候,村主任朱武恒那粗犷的声音忽然通过大喇叭飘进家家户户:“现在咱就封村封路嘞!谁家娃子要回来,就别让回来了!啊,那些个已经回来的,就在家待着,不行出门……”
这时候太阳刚要落山,落光了叶子的白杨上偶尔有喜鹊扑棱棱地飞过。大地一片纯白,厚厚的雪覆盖在田垄上。朱老太太听到广播时正把几只大白鹅赶回家——这几个扁毛畜生一个不留神就跑出去,真是操碎了心,就盼着儿子一家回来,好把它们宰掉,炖一只,剩下的都给儿子儿媳带回城里去吃。朱老太太一边咒骂着大鹅,一边进了院子,雪地上留下了一片凌乱的脚印,夕阳的余晖将白雪映衬成一片金红。
关上大门的时候,朱老太太忽然反应过来:“刚才大侄子说啥?要封村?还封路?”论辈分,朱武恒是她侄子,她知道这小子打小儿就主意正,认准了什么事儿,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好端端的封村干啥?这要是连路都封了,儿子一家还咋回来?
想到这,朱老太太顾不得喂鹅,赶紧加快脚步往村口去。刚出大门没几步,便远远地看见老伴儿李老四正慢悠悠往家来。老头子沟壑纵横的脸红扑扑的,浑身散发着一股酒气。
“喝喝喝,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都要封村了你晓得不?”老太太正有火没地方撒,一把无名火都撒到老头身上了。
“有话好好说呗,生啥气嘛?人家封村也是为咱们好,你这是上哪去?”老头一张嘴露出一嘴大黄牙,酒味儿更浓了。
“俺得去拦着呀,儿子儿媳妇明儿个就要回来了,这路封了他们咋进村儿啊!这眼瞅着过年了,朱武恒疯了?封村干啥呀?”
“让你学上网你不学,天天啥也不知道,出了天大的事儿也俩眼一抹黑,走吧走吧回家,俺慢慢跟你说。”老头一边说一边扯着老太太往回走,老太太虽然不情愿,但也跟着回去了。
原来都是疫情闹的。这场疫情先从武汉爆发,之后迅速扩散到了全国各省,村主任朱武恒非常重视这事儿,老头刚刚和几个老友喝了点小酒,朱武恒也不知道在哪得着的消息,一个电话打过去,要求他们马上各回各家,不许聚集,李老四这才回来。
“这猪八戒忒不是东西了,连他大姑父面子都不给!”朱老太太一听这火又上来了,直接叫起了朱武恒的外号。早先时也不知道谁先带的头,觉得“朱武恒”听起来像“猪悟能”,干脆就给村主任起了个外号,叫他“猪八戒”。
“这有啥的,人家也都是为咱们着想。要俺说啊,赶紧给儿子打个电话赶紧给儿子打个电话,别让他们回来了。”老头一边说,一边舒舒服服地盘腿坐到热炕头上。
“进屋就上炕,你干点活儿行不行?去把大鹅喂了!俺出个门!”老太太一边说一边虎虎生风地出去了,身后只听见老头问“你还干啥”,那个“去”字被她关门的“咣当”声完全掩盖掉了。
村口的路果然被封了,两棵粗壮的树干把覆满雪的路拦腰截断了。红日西沉,像醉汉的脸。
刚刚指挥人封好路的朱武恒手里还提着喇叭,正和那几个干完活儿的小伙子往回走,似乎留在村里种地的几个年轻人都被他喊来了。朱武恒四十来岁,大方脸,薄嘴唇儿,浓眉下一双小眼睛精光四射,一看到朱老太往这边走,似乎已经猜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眼珠一转,赶紧满脸堆笑地迎上去:“这不大姑吗?大姑看着越来越年轻了呢,这是往哪去啊?”
“你这封村封路的也不提前吱一声,偷偷摸摸地就给堵上了,有个要买俺家大鹅的,人家都在半道了,这眼瞅着应该就要到了,你们先把这玩意抬走呗,等俺卖完大鹅你们再封成不?朱老太太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完美的计划——她准备先礼后兵,他们要是不答应,她就撒泼打闹,大不了豁出老脸倚老卖老,不怕他们不同意。所以虽然这个理由漏洞百出,她还是挺着胸脯说了出来。
“大姑啊,我知道您的意思。您听我说,我这是为咱们全村的人考虑啊,万一有一个带病毒的进来,咱们村就完啦!您看您和大姑父,都这个年纪了,老年人身体免疫力低,最容易感染,咱们村又这么多老年人,这要是感染个病毒,哭都找不着调儿!真出事儿就说啥都晚了!”
旁边一个年轻人也过来说道:“是啊大娘,咱们村不少要回来的也都不回来了,以后见面机会有的是,这时候安全最重要啊!”另外几个年轻人也过来劝慰,老太太“哎哟”一声一屁股坐在雪地上,正要开始撒泼,但满肚子台词儿还没来得及说,手机忽然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听儿子说不回家过年时,朱老太太心中一瞬间有些空落落的,但随即又有些释然。此时刚给儿子打完电话的李老四正坐在热炕头上满脸凝重地刷着微博,夕阳已经完全隐没了,蔚蓝的天穹上,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闪耀而出,虽然夜幕降临,那些晶莹的光点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每一颗都在竭尽全力驱散黑暗,像无边的冀望,朗照着烟火人间。
(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毕业在即,回首往事,每一段历程,我们的身边总是有亲人、朋友、老师相随。忘不了他们悉心的呵护,忘不了他们亲切地叮嘱,更忘不了他们期待的眼神……
请以“期待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