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海口市第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旁鹜 里程碑 物竟天择 不负韶华
B: 修葺 儒子牛 红装素裹 遍稽群籍
C: 端详 补短板 鳞次栉比 苦心孤诣
D: 急燥 攻坚战 挺身而出 气冲霄汉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一文亭中“铺毡对坐”的两人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表示了对张岱附庸风雅行为的欣赏。
B: 刘姥姥虽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却塑造得极为成功,语言、动作极富个性,人物形象不言而喻
C: 闯红灯的电动车驾驶员们,当看到一个小学生都能自觉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绿灯亮起的时候,你们不会感到自惭形秽吗?
D: 小兰同学各方面表现在我们班上都属于中等水平,性格内敛,一直默默无闻,在年级里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诘责 匿名 油光可签
B: 和睦 祖藉 不辍劳作
C: 轩昂 锃亮 广袤无垠
D: 拔款 镌刻 殚精竭虑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
A: 原弛蜡象 冥思遐想 左右逢源 相形见绌
B: 断章取义 迫不及待 戛然而止 委曲求全
C: 重蹈覆辙 一愁莫展 惊慌失措 吹毛求疵
D: 与日俱增 戒骄戒燥 怒不可遏 歇斯底里
5、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之乎?则吾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 君将哀而之乎生:使……活下去
B: 则吾役之不幸斯:此,这
C: 吾不为斯役向:从前
D: 则久已矣病:患病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面上的几个人:朱德、彭德怀、陈毅,都是中国的开国元勋。
B: 奶奶一大早在门外喊:“怎么还不起床啊?小祖宗。”
C: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D: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下列关于复句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并列关系)
B: 你去杭州,还是去桂林?(选择关系)
C: 我的脚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递进关系)
D: 他由于肯努力,因此进步很快。(假设关系)
8、下列各项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下面文段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循序渐进、刨根问底、探究质疑的方法去读。②我们即便做不到像古人读书那样废寝忘食,③也应当在纷繁的信息中独具慧眼,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和质量。④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中,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吾徐公孰美/所识穷乏者得我
B: 虽:欲言,无可进者/小大之狱,不能察
C: 乃:下令/不知有汉
D: 期:年之后/陈太丘与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 2 )结尾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字。

①去后至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而去 ________

③尊君在 ________ 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3 )文中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文末“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 4 )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红书包》,完成后面小题。
红 书 包
秦文君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 ,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一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关门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
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辆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 ,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 1 )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

( 2 )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 捂只眼凑近着退远点
B: 凑近着捂只眼退远点
C: 凑近着退远点捂只眼
D: 退远点捂只眼 凑近着
( 3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找到卖后书包的文具店→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 4 )文中画线句子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联系上下文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 5 )红书包成了“我”生活的 “启示录”。那么,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呢?(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 1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至少答出三点)
( 2 )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怎样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 3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我与……….有个约定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悦己者容”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