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高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条街上有七、八家书店。
B: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C: 《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D: “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2、下列各组词语中的书写或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应(hè) 咄逼人(duó) 伫蓄
B: 托(hōng) 翻来复去 决别
C: 落(zhuó) 为一谈(hùn) 取决
D: 临(lì) 捷然不同 云宵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⑤③④②①
D: ⑤④②③①
4、选出对《观沧海》的内容和形式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观沧海”一语统领全诗。两句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
B: “水何澹澹”等六句,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竦峙”表现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形容杂草的长势,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最后表现了大海的气势。
C: “日月之行”等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绘制了大海的形象,并借此抒发自己建立功业的愿望。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合乐时的终止句,一般与正文内容无关,但在本诗中却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篇文章让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B: 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C: 大家磕磕碰碰,转弯抹角 , 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才采访的那户人家。
D: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 , 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现在距离日本宣布二战战败已过70多年,但痛苦的回忆和现实的敌对仍使日本与中韩民众心中的隔阂难以消融
B: “一带两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其建设遵守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 “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监利段翻沉后,率先赶到的武警官兵拖泥带水,义不容辞地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动中。
D: “水光潋滟晴方好”,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7、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告(dǎo) 蔽(yìn) 笑(nì) 那(shà)
B: 斜(jī) 黄(yùn) 粗(cāo) 怦(pēng)
C: 静(mì) 贮蓄(zhù) 酝(niànɡ) 枯(hé)
D: 息(xī) 憔(cùi) 脸(jiá) 和(yīng)
8、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将芬芳献给世间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用宽大承载生活

A: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在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方面,潘建伟团队厥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雷,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 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 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北湖广场上载歌载舞 , 引得行人驻足观赏。
B: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C: 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忘乎所以 , 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D: 为人处事,应作一名谦谦君子,不要飞扬跋扈,锋芒毕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________”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 2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忆与欧阳公戏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 1 )与“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悍吏之来吾乡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牙,在被舵工汗水浸渍的地方,刮粉末,杂入丹砂、茯神之类来治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离开颍州地界,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 3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医问其得疾之 ②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 ③食比干之餕馀,可以佞 ④聊复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②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舍得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一一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脸上漾着微微的笑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②我们回去接她,她早已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子专门为我们磨的,这种面有麦香。但那天,那两袋面我决定不带了,因为车的后备箱太小,我们要带的东西太多。母亲却坚持把面带着,一定要带,她说。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白了什么,示意先生把面搬到车上。

③十几年前,我刚刚结婚,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时候。那时,我最想要的只是一个像样的衣柜。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来半袋小米。后来先生将小米倒入米桶时,发现里面藏着500块钱,还有一张小字条,是父亲的笔迹:给梅买个衣柜。出嫁时,母亲给我的嫁妆中已有买衣柜的钱。后来她知道我将这笔钱挪做他用,便又补了过来。那天晚上,我拿着10元一张厚厚的一沓钱,哭了。那些年,母亲就是这样贴补着我和姐姐们的生活。但那些钱,她是如何从那几亩田里攒出来的,我们都不得而知。

④母亲住下来,包揽了所有的家务。阳台上还新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有了母亲的家,多了种说不出的安逸。

⑤母亲来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住了3年多,没有任何往来。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这樱桃……大娘在不……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我才恍然明白过来。后来,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我们亲的犹如一家。

⑥邻居们,不仅仅是对门,前后左右,同一个小区住着的许多人,母亲都照应着。她常在小区的花园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帮他们照顾孙子。母亲还常常将自制一些风味小点,热情地送给街坊四邻,这也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习惯。

⑦在母亲过来半年后,我们意外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一个字都不识的母亲,只是因为舍得,竟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赢得了那么多,是我们曾经一直想要赢来却一直得不到的。再想她说过的话,你舍得对人家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于她,这是一个农村妇人最朴实本真的话;于我们,无疑是一个太过深刻的道理。

⑧母亲是在跟着我第三年时查出肺癌的。她的身体飞快地憔悴下去,已经不能站立,渐渐吃不下饭去,喝口水都会吐出来,却从来没有流露过任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许黑发依旧倔强地蓬勃着,面容依然光洁却更见消瘦,只要醒着,脸上便漾着微微的笑容。

⑨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

⑩“妈,可是我舍不得”。我握着她的手,握在掌心里,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轻轻地。“梅,你要舍得。”她笑起来,轻轻将手抽回,拍着我的手。母亲,你的意思我都懂,我会像你一样,做个舍得的人,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啊,疼得碎掉了。

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我们小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母亲本人,未见过大的世面,亦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她平凡如草芥,却用一颗舍得爱人的心无意间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的人生赢得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 1 )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体现母亲“舍得”品质的事情。
( 2 )分析第⑪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 3 )品位下列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那些许黑发依旧倔强地蓬勃着,面容依然光洁却更见消瘦,只要醒着,脸上便漾着微微的笑容。

②“妈,可是我舍不得”。我握着她的手,握在掌心里,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轻轻地。

( 4 )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舍得”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 )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 )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 1 )在第5段画线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倘若……就
B: 只要……就
C: 只有……才
D: 无论……都
( 2 )“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 ①________②________。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①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③________:④________。
( 3 )第⑤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
( 4 )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课文《山水画的意境》提出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中心论点,你能就“意境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人节的西兰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