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B: 现在经济不景气,我劝你安心工作,不要见异思迁了。 C: 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 , 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D: 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仄歪(zè) 箱箧(qiè) 凹凼(dàng) 往上蹿(cuàn) B: 鼹鼠(yàn) 差使(chāi) 擦拭(sì) 额枋(fāng) C: 狼藉(jí) 尴尬(gà) 藻井(zǎo) 销声匿迹(nì) D: 蹒跚(shān) 阴翳(yì) 匀称(chèng) 镏金(liú)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致味美的食物是学校食堂吸引同学们光顾的不二法门。 B: 生前金戈铁马,冲锋陷阵,身后也始终不过一抔黄土 , 回到大地罢了。 C: 对于初三知识的学习,我们一定要不求甚解 , 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D: 我们更期待学生们朝着格物致知的理想境界不断超越,不断升华。 |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B: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D: 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
6、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宪法宣传日,绿城广场上人声鼎沸 , 挤满了前来领取宣传资料的市民。 B: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 缺乏进取心,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C: 在鸡公山主峰报晓峰上极目四望,但见层林叠翠,云环雾绕,美不胜收。 D: 国际博览中心今日展出各国的精美陶器,每一个都精美绝伦,神采奕奕。 |
7、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迫不及待 流言蜚语 芸芸众生 仗义直言 B: 幅员辽阔 一泄千里 明察秋毫 应接不暇 C: 集思广益 真知灼见 不省人事 闲情逸致 D: 融会贯通 金榜提名 以逸待劳 山清水秀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竹竿(gān) 镌(juān)刻 信手拈(zhān)来 B: 记载(zǎi) 莅(lì)临 锐不可当(dāng) C: 殷(yān)红 哺(bǔ)育 鲜(xiǎn)为人知 D: 和煦(xù) 卓(zhuò)越 诲(huì)人不倦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美去年4月达成的“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框架,现在需要补充更多具体、可操作。B: 进入3月以后,气温将呈回升趋势;但是,由于目前受北方冷空气的频频影响,以及南方暖湿气流的活跃,近期的天气变化还会较大。 C: 我国将逐步加大经费保障水平,不断完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 D: 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C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肉类同食。 |
10、 | 选出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B: 我爸爸的战友到了我家,他们谈笑风生 , 连吃饭的时间都忘了。 C: 有道题我不会,经过老师的指点,我茅塞顿开。 D: 小明是个非常谦虚的孩子,期中考试考了班级第一,他仍自鸣得意 , 不沾沾自喜。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渔父四首》①(其四) 渔父笑,轻鸥举②,漠漠③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注】①一般认为这组诗为苏轼被疑黄州时,在靖江逗留期间所作。②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③漠漠:云烟弥漫。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写渔父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的情态。 B: 渔父酒醒之后大笑、大吟,表现出悠然闲适的神情。 C: 诗歌先描景,后叙事,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 D: 这首诗表面写渔父的逸然超脱,实际上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贫苦的生活。 ( 2 )下列诗句与例句中的“风雨”意象所烘托的诗人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 例句:漠漠一江风雨 A: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B: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3 )诗中包含对比手法,请指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
阅读《狼》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眈眈相向(chén) B: 狼亦黠矣(xié) C: 屠大窘(qiǒng) D: 止露尻尾(kāo)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顾野有麦场 ②一狼洞其中 ③止露尻尾 ④屠自后断其股 ( 3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 3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山谷边上,有座大山,山上有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有许多条泉水在山腰上汇成一条山溪,从山上直泻而下形成了美丽的瀑布。溪水灌溉着树木,树木长得越来越好。山下有一片片草地,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红的、黄的、紫的,非常美丽。大山、树和泉水们是好朋友,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不久,人们发现了这个地方,觉得很美丽,于是这里成了一个风景区,大家喜欢到这儿来玩,都说:“这座山真美!”
慢慢地,大山骄傲了。有一天,夏风抚摸着岩石,发出吱吱的响声。大山说:“树啊,你走吧。人们喜欢我,赞美我,不喜欢你。而你呢,你依靠我生存,你是寄生虫!你还是滚走吧!”
树听了很生气:“我走了的话,你会变矮、变丑,失去常态。”
大山却说:“不会,我仍然会像往常那样高大,那样美丽。滚吧!不用多说。”
山上没有了树,少了飒飒的笑语声,少了鸟儿的嬉戏声,慢慢地游人也少了,大山暗暗叹息。其实,他不知道,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呢。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山上小流里的山洪瀑发了,因为没有树的根部来保持水土,大量的土壤被带走了,绿色的草地、鲜艳的野花也没有了。山上从此变得荒凉了,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大山后悔了,他对小溪说:“我真不该赶走树,现在,游人们都不来了,多冷清啊!你说怎么办呢?”小溪只是摇头,他也没有办法啊。于是大山天天流泪,恳求上天帮他把树请加来。这一切感动了春姑娘。第二年春天,她劝回了树,大山又披上了绿装,游人又多了,小河又欢唱起来。
过了些日子,大山又骄傲起来,他以为:只要有他和树就行了,便大声向小溪嚷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只知道一天流呀流呀,如果没有树,我早就被你冲得乱七八糟。而且你十分软弱,人们把你倒进什么样的桶,你就变成什么形状,一点儿主见也没有,滚吧。”
小溪听了后,非常伤心地说:“没有我,你会干枯的。”
大山还是不听劝告,赶走了小溪。
后来,大山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大地枯裂了,树叶黄了,落了,花凋谢了,到处一片凄凉景象。他实在受不了,忙对树说:“树啊,我又错了,我们离开了水,真的是不能活下去了。”树无力地点点头。大山只好向上天乞求,太阳公公看见了,叹了口气。他把水变成水蒸气,又把水蒸气变成雨滴落下来。下雨了,大雨滋润了第一寸土地,树木活了,大地又有了生机。大山恢复了常态,游人们又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
从此以后,大山再也不骄傲了,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世界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轻视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对的。
( 1 )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四五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份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种花、养兔、上网……
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性情。
请以“ ____________真让我着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亲情似一杯浓茶,喝了让人倍感神清气爽,亲情如一杯烈酒,喝了让人回味无穷。请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完成题目,然后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