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 嶙峋(xún) 镂空(lòu) 阑干(lán) C: 轩榭(xuān) 叠嶂(zhànɡ) 摄影(niè) D: 斟酌(zhēn) 蔷薇(qiánɡ) 称心(chènɡ) |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眼花缭乱。(把“眼花缭乱”改成“目不暇接”)B: 在中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学习方法不当。(删除“不足”和“不当”) C: 镇咳祛痰片,它里面的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去掉“里面的成分”) D: 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将“改正”和“认识”互换位置) |
3、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B: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 , 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D: 攀登过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 |
4、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周易》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种人文精神。 ②作为中华民族的宝典,《周易》的思维术非常丰富。 ③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思维、通变思维、“一致百虑”思维和忧患思维。 ④《周易》是中国经学元典“六经”之一,并被《汉书 艺文志》推为群经之首。 ⑤这种怃患情结,深深植根于对社会历史和民族郭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②③①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①②⑤③ |
5、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通过中考,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将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 ②中考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③新的学习阶段即将开始 ④而那些在中考中落后的人,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奋起直追,后发制人 ⑤它代表一个旧的阶段已经过去 A: ②⑤③①④ B: ②①③④⑤ C: ①④⑤③② D: ②①③⑤④ |
6、 |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诘责(jié) 眼翳(yì) 匿名(nì) 胆怯(qiè)B: 禁锢(gù) 黝黑(yǒu) 真谛(dì) 骈死(pián) C: 广袤(mào) 犀利(xī) 稽首(qǐ) 叱咄(chì) D: 睥睨(pì) 执拗(ào) 迸裂(bìng) 朔方(shuó)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河壮美、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 , 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 B: 卓别林是大家公认的电影史上卓越的演员之一。 C: 桌凳坏了,有人悄悄修好:地上有纸屑,有人随手捡起……同学们对身边小事无所不为。 D: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电脑已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东西了。 |
8、 | 诗句书写有误的是 ( ) A: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B: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
9、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翌日(yì) 龟裂(jūn) 招摇撞骗 轻歌漫舞 B: 汩汩(gǔ) 缄默(jiān) 暴风骤雨 不修边幅 C: 寒噤(jìn) 巉峻(chán) 穿流不息 怒不可遏 D: 砾石(lì) 拾级(shí) 纷至沓来 挑拨离间 |
10、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的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B: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C: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着,信也。 D: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时、地、人、事,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旖旎风光的悠然兴致。 B: 颔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寂静的景象。 C: 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描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 D: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思乡情。 ( 2 )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献媚取宠①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日:“此啬夫②,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以求容③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公去之。果收④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林下》。②啬夫:乡官。③容:容悦。④收:扣留。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晋中行文子出亡________ ②公之故人________ ③公去之________ ④果收文子后车二乘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 ②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 3 )你读懂这则故事了吗?试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晋中行文子“不休舍”的原因是什么? ②晋中行文子的担忧不幸成真,请找出文中事实。 ( 4 )你觉得你从这则故事当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
槐花几度芳
李丹崖
①崎岖的山路,羊肠子一样。他们驱车在山间绕弯弯,三四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那所学校。破旧的校舍,上下课的铃声都来自一块缺了角的犁钟。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大都已经皴裂,眼睛却炯炯有神,像是一眼眼井,满含着期待。
②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这所小学,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已经没法开车,剧烈的头疼让她无法自支,她只得央丈夫开车前来。还有一件不同的事情,她这次来,除了衣物和文具,她还带了自己亲自烹饪的一种菜肴。菜肴是学校里的一个男孩教她做的,确切说,是口述的。
③上次,她来到这所学校,向孩子们征集微心愿,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她:“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
④“什么菜?只要是阿姨能做出来的,我一定会满足你。”她满目春风地看着眼前这个男孩。
⑤男孩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春末的时候,洋槐树上开满了一串串洋槐花,您把这些花朵摘下来,用水洗净了,拌了面,放在锅屉上蒸熟,再用盐巴、麻油调拌就行了。”男孩说完,继续满含着期待。
⑥“就这么简单吗?”她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继而,一愣,略有迟疑。
⑦男孩似乎看出了什么,赶忙补充说:“阿姨,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包括采摘洋槐花、清洗、烹饪、装盘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您亲自完成,千万不能让别人来做。”
⑧她赶紧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眼前这个男孩,却并没有问为什么。她知道,这是一个孩子鼓足了勇气提出的要求,尽管食材什么的很是简单,可在男孩看来一定很重要。
⑨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农历腊月,转眼就到了晚春,洋槐花盛开,蜂蝶嬉戏,满世界都是温暖的消息,就连空气里都满是甜丝丝的气息。她拒绝了家人的帮助,戴着口罩、眼镜、手套,亲自去采摘了洋槐花,并按照男孩的要求,去掉手套,用水来冲洗槐花。她的手指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擎,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她按照约定如法炮制,蒸洋槐花做好了,装进了饭盒,让丈夫拉着自己出发,她却头疼欲裂。
⑩车到了那所山区小学的时候,正值一个课间,男孩托着腮望着门口发呆,发现了她,欢呼雀跃地迎上去,继而,上下打量着她,终于,男孩找到了目标:她手里拎着的那只心形饭盒。饭盒打开,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男孩当着她的面,大口地吃起来,吃到一半,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男孩一边哭一边说:“阿姨,没错,您没有骗我,这是您亲自做的,和妈妈做的是一个味道。妈妈曾经告诉我,蒸槐花,必须她这样做,才能做出如此美味。感谢您,阿姨,您让我再次尝到了妈妈的味道。”
⑪她曾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男孩的母亲两年前因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
⑫想到这里,她把男孩一把搂在怀里说:“那好,以后,只要是槐花开的季节,阿姨除了送你书包和文具,还会给你做一份蒸槐花,好不好?”
⑬男孩点了点头,几粒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落入了饭盒里,如水晶。男孩一口气吃完了余下的蒸槐花。
⑭那天,她忍着巨大的头疼回到城市后,丈夫直接将她送到了医院。其实,她对花粉严重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她说,对于自己来说,一年,也就难受那样一次,一次也就是几天;对于男孩来说,她的一份蒸槐花,却能让男孩感知到母亲永远与自己同在。
⑮她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查到了槐花的花语:春之深爱。
(文章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橘子
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这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本文有删改)
( 1 )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