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薄纱铺展,积云如花,湛蓝的天空给翩翩白云提供一展曼妙身姿的舞台,“武汉太美啦!”市民刘先生赞不绝口。 B: 如此童话般美丽的天空,是昨天5级西南风猛力吹刮的成果:一场风雨扫除天际尘埃,江城武汉纤尘不染。 C: 武汉中心气象台预计,18-19日,雨带南落减弱,江汉平原南部、鄂东南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地区以阵雨为主。 D: 强降雨过后,降温明显:18日武汉高温33.5℃,未来三天逐步降至30℃以下。 |
2、 |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飞烟灭 据理力争 因地治宜 风烛残年B: 无与伦比 千锤百炼 故弄玄虚 责无旁贷 C: 气势汹汹 饮气吞声 循循善诱 可见一斑 D: 别具匠心 脍炙人口 梦寐以求 莫明其妙 |
3、 | 下列空缺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最高位置,这是我党 的重要要求。指出,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这是我们党对14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强烈担当,也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 的豪迈宣言。在疫情面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钢铁长城。 A: 一往无前 一以贯之 同舟共济 B: 一以贯之 同舟共济 一往无前 C: 一往无前 同舟共济 一以贯之 D: 一以贯之 一往无前 同舟共济 |
4、 | 下列“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学而时习之 C: 下车引之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改“增加”为“增强”) C: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搜集”和“鉴定”调换位置) D: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去掉“可以”) |
6、 | 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猖会》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 摧残。 B: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根据早年的生活创作出的一部小说集。 C: 《朝花夕拾》在叙事、议论中,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狗·猫·鼠》中插入德国童话狗与猫成仇的故事和日本“猫婆”的传说。 D: 鲁迅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作品。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铜仁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 文艺界的同志对这一节目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 威海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
8、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__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__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__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 ①②③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
9、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错,同“措” B: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 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寐以求 大相进庭 惊慌失措 赅人听闻 B: 漠不关心 疲倦不堪 妇孺皆知 锋芒必露 C: 见异思迁 油然而生 咄咄逼人 鞠躬尽瘁 D: 截然不同 翻来复去 随声附和 杞人忧天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①以书邀余入山 ________ ②比出郭,日已夕 ________ ③濯足于惠因涧 ________ ④谒辨才于朝音堂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我想,不止是这江面上众多的升帆的货船和鸣笛的汽轮,那来往穿梭的舢板和驳船,不止是停泊在江心的钻探船,不止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从你流动和奔腾过来的、纵横广阔的土地上,山和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江岸上的码头,建筑物,无边无际的田野,风车,工厂和一座座的城市:不止是这些,使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 1 )第一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组排比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排比句式使你在朗读时产生什么感觉?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 2 )作者用“黎明”、“青春”来比喻祖国母亲的心情,这两个比喻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⑫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 1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A议种瘪种——B________——C________——D给儿新生
( 2 )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有时是因为等待让自己渐渐长大,让自己渐渐成熟。亲人朋友的归来,让我们明白相聚的可贵;宠物的归来,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贵贱不在乎对象;好心情的归来,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其实在于自我体验……
请你以《 终于回来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不超过900;
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