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晨曦(xī) 溯游(sù) 漱口(shù) 着落(zhuó)B: 琐屑(xiāo) 凋零(diāo) 贡献(gòng) 看护(kàn) C: 摇曳(yè) 静谧(mì) 轮廓(kuò) 寂寥(liáo) D: 黄晕(yùn) 酝酿(niàng) 撑伞(chēng) 卖弄(nòng) |
2、 |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第 无动于中 不解之缘 风雪载途 B: 繁衍 充耳不闻 长途跋涉 井然有序 C: 斑斓 锐不可当 物竟天择 衰草连天 D: 索绕 束手无策 微不足道 重峦迭嶂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伫立(chù) 叱咄(chì) 褶皱(zhě) 惟妙惟肖(xiào) B: 拮据(jū) 绮丽(qǐ) 倔强(juè) 期期艾艾(ài) C: 伧俗(cāng) 哂笑(shěn) 绯闻(fěi) 鲜为人知(xiǎn) D: 荣膺(yīng) 惩戒(chéng) 柔嫩(nèn) 妄自菲薄(fěi) |
4、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要学会选择。在心存忧惧的时候,你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_________、愈挫愈勇?在怒不可遏的时候,你是一触即跳、以牙还牙,还是_________、从容应对?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还是_________、淡定超然? B: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谦虚谨慎 C: 谦虚谨慎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D: 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冷静运筹 |
5、 |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B: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而”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濯清涟而不妖B: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厄运 遨游 耀武扬威 不其而至 B: 搂抱 炽热 猎猎作响 掬躬尽瘁 C: 保佑 拍摄 惊心动魄 天崖海角 D: 轮廓 迟钝 五脏六腑 心有灵犀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鲁钝 擦脂粉 走投无路 自欺欺人 B: 端详 文曲星 思贤如渴 无拘无束 C: 延席 满堂彩 不省人事 尖嘴猴腮 D: 遁词 随大流 抽丝剥茧 自曝自弃 |
9、 | 下列加下划线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据主办方说,参加这次比赛的队伍强弱分明,可以说是近年来参赛水准最参差不齐的一次。 B: 如果有机会到湘湖,你一定要领悟一下“水漾蛙鸣”和“柴岭樵歌”的独特风光。 C: 几十年来,她一心一意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从不见异思迁 , 这一点在当今浮躁的歌坛里难能可贵。 D: 这些小事并不复杂,别往复杂处想,别把它和其他事掺和到一起,刨根问底反而自寻烦恼。 |
10、 | 对下面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B: 同志希望每个党员都能迈着四方步来考虑党和国家大事,甘于奉献,不断进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贡献。 C: 同志提出做“踱方步”的人,是希望中央党校的学员能成为党所需要的人。 D: 同志提出做“踱方步”的人,是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思考党和国家的大事,更要经常思考个人修为之事。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
课外文言文阅读。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才。③洵(xún):确实。④浣(huàn):洗衣。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________ ②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郁郁然:________ ( 2 )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以 为 此 一 家 之 中 有 万 物 得 所 之 意 自 恨 不 如 远 甚 也! ( 3 )文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子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早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
( 1 )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该怎样读书
博林
①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为了解救公主,勇士圣乔治只身赴险,击败了恶龙,公主则赠予乔治一本书作为回报。从此,书便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这则流传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后来成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日,’的文化渊源之一。再后来,1995年在西班牙的倡议之下,每年4月23日的“圣乔治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读书日”。
②每年的这一天,媒体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诸如此类的名人名言混杂着成功励志学,喧嚣在大街小巷。这一天也成为书商和出版界的狂欢节,数不清的腰封步调一致地合唱:要读书!
③没错,书是要读的。可现实中,书却总是因为严肃厚重而显得有些遥远,或在尘封的书架上,或在积压的库房里。反而每日亲近的是手机屏幕和朋友圈。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这是众多低头族的真实写照。如此看来,相比于反复强调“为何”要读书,读屏时代的我们,恐怕更应掌握“如
④读书自古即有法度。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子思有“五之法”,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子则有“三到”真言,谓“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读书精细考究,但那时没有互联网的诱惑,圣贤一家独大,倒也省事。相比之下,令人却时时有被垃圾信息和花哨图像“灌顶”的危险,如何自拔于噪声盈耳之境,方是当务之急。
⑤有人忧心忡忡,认为阅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果真如此吗?其实换个角度看,媒介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阅读的无孔不入。譬如,过去正襟危坐才能读的书,现在无论走着、坐着、站着、躺着,都不妨其可读。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肤浅浮华,也可一击链接广阔深邃的阅读世界。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应当理性地思索应对之策。《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艾德勒与范多伦就曾合写过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边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借书中的概念来说,对于网络信息既不能“闭目塞听”,便应当祭出“检视阅读”的利器,主动筛选,披沙拣金,培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
⑥然而大海茫茫,凭何筛选?首先恐怕要正视那些被污名化的网络短文章。“碎片化”作为网文的一大特征,一直难以摆脱肤浅、速食的“污名”。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筛选这样的“吉光片羽”,应当是当代人阅读的必备技能。
⑦当我们从略读中锁定了兴趣和书目,当注意力从碎片的海洋中抽离,贯注到自成一体、有始有终的书本上去,阅读的重头戏才真正登场。无论是通篇的细读,还是围绕同一主题的系统阅读。都要求我们有明确的问题和目标。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猴子掰玉米”。漫不经心地浏览、三心二意地扫视,终究只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快感式”消费。
⑧当然,回归书本也并非意味着沉浸于纸质时代的“怀旧病”,或是旧文人的“恋物癖”,毕竟,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自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只要这一本质不变,无论是读图读屏还是移动阅读,都不能阻挡人们凝视深渊的眸子,与仰望星空的目光。
(选自201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文章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有何作用?(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中的“啃”好在哪里?( 3 )作者认为读屏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 4 )解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5 )如何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作文:
聆,听也。聆听,指专注地听。我们聆听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聆听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
请以“聆听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