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 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伫立(chù) 诀别(jué) 馈赠(kuì) 口薄西山(bó) B: 妖娆(ráo) 嫉妒(jì) 簌簌(sù) 怏快不乐(yàng) C: 慰藉(jiè) 滞笨(zhì) 黝黑(yǒu) 气冲斗牛(dǒu) D: 荣畦(qí) 缄默(jiān) 蓦然(mù) 而面相觑(qù) |
3、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但是别有用心。 B: 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忍俊不禁地欢叫着。 C: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D: 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 , 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
4、 |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丈夫之冠 D: 始一反焉 |
5、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静谧 荧火虫 众目睽暌 根深帝固 B: 颓废 明信片 格物致知 重蹈复辙 C: 亵渎 摇控器 恪尽职守 刻骨铭心 D: 藻饰 绊脚石 涕泗横流 否极泰来 |
6、 | 把下列句子重新排序,组成意思连贯的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带领人民胜利前进 ②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 ③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 ④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③②①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时正是人间四月天,可爱的樱花在风中摇曳,花香飘逸,令人不禁沉湎其中。B: 他取名“师圣”,可是所有行为品德却与圣人大相径庭,可谓名不副实,令人不耻。 C: 只见那孩子,一个起身,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栩栩如生。 D: 几十年前独领风骚的“大哥大”与如今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闷(mēn)热 嗤(chī)笑 提(tí)防 锲(qì)而不舍 B: 胆怯(qiè) 给(jǐ)予 袅娜(nuó) 自惭形秽(suì) C: 糟粕(bó) 妒(doù)忌 窸(xī)窣 金戈(gē)铁马 D: 生肖(xiào) 镌(juān)刻 拮(jié)据 强聒(guō)不舍 |
9、 | 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阑(lán)珊 虬枝 钦(qīn)差 毛骨悚然B: 湛(zhàn)蓝 庇护 嬉(xī)戏 唾手可得 C: 迸(bìng)溅 沉淀 间(jiàn)或 明辨是非 D: 彷徨(huáng) 恐吓 狭隘(ài) 锲而不舍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B: 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 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 , 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艾青 (二) 辋川六言(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 1 )第一首诗中的“它”可能指________(意象),第二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字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寂寥与落寞。( 2 )两首诗都关于“向往”,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艾青与王维在诗歌中分别表达了何种情感? |
阅读古文,完成小题。 (一)《愚公移山》原文略 (二)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②柘(zhè)木:柘树。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yīn):填塞,堵塞。 (节选自《山海经》)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含义。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 ③其妻献疑________ ④始龀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有鸟焉 B: 以君之力 以为妙绝 C: 出入之迂也 惧其不已也 D: 甚矣,汝之不惠 投诸渤海之尾 ( 3 )用“/”给句子断句。(断两处) 女 娃 游 于 东 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 4 )翻译句子。①其如土石何?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 5 )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上说说这两则选文的共同点。 |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干。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背包客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背包客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背包客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背包客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背包客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2014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⑴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
⑵“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
( 3 )“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1)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根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读了这首小诗,请你自选角度,或联系现实抒写生活,或感悟哲理发表观点,或发挥想象虚构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