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蒹葭》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无限惆怅。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杜甫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寄托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D: 韩愈的《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
2、 | 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B: ①对偶、比喻②比喻③排比 C: ①排比、比喻②反问③对偶 D: ①对比、对偶②反问③对比 |
3、 | “有一些做鲨鱼生意的人,经常潜入水中,在潜水者之间给鲨鱼喂食。”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位置恰当的是( ) B: 【乙】 C: 【丙】 D: 【丁】 |
4、 | 从修辞方法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哪句?(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D: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拈轻怕重 ,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是不正确的。 B: 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对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漠不关心 ,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 C: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要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 D: 讨论班级事务时,他和我的意见常常大相径庭 , 所以我们合作非常愉快。 |
6、 |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把锁锈死了”和“这把锁生锈了”中的“锈”字都是名词。 B: “制造”、“报答”、“提高”、“寻求”四个词语词性相同。 C: “辛勤耕耘”、“不断发生”、“禁止吸烟”、“销售计划”四个词中“销售计划”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D: “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的主干是“这是一部散文诗。” |
7、 |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
8、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筑路工人在铺设水泥路面的时候,隔五六米就要留条缝隙,叫“伸缩缝”,为的是防止热胀冷缩不拱坏路面。(删去“不”字) B: 日方不顾中方的警告和反对,执意挑起钓鱼岛事件。(把“警告和反对”改为“反对和警告”) C: 她在报告中倡导孩子应少看电视,多读点书,只有能够安静地读书,将来才能安静地看世界。(应把“才能安静地看世界”中的“安静”改为“冷静”) D: 我们只要不断提高文明意识,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养成文明的好习惯。(删去“我们”)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琅岐是一个瓜果飘香、成熟丰收的季节。 B: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们找到了做这一类题的简便方法。 C: 举行“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D: 近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硬政策防止交通意外不再发生。 |
10、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B: ①⑤④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 1 )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此即日习于傲矣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 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 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 ( 4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A.遂成枯落 B.平心静气 C.躁(险躁/焦躁) |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洗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艺惊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中,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挑剔的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虑,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算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从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赋可能从此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片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些什么。
⑪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吗——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⑫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⑬这就是全部经过。
⑭“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呢!”孩子向窗外扬了杨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⑮“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⑯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差点儿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 1 )阅读全文,请把文章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初试艺惊四座→________→教授调查原因→________→破格录取伊玲
( 2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①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子
②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
( 3 )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这辈子最爱的人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
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你现在就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我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当天晚上,我和母亲搂着满身是伤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半夜里,我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当初没有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为了我挡竹竿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弟弟8岁,我11岁。
弟弟中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同时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晚上,父亲蹲在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抽着旱烟,嘴里还叨咕着,两娃都这么争气,真争气。母亲偷偷抹着眼泪说争气有啥用啊,拿啥供啊!弟弟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念了,反正也念够了。父亲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你咋就这么没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姐俩供出来。说完转身出去挨家借钱。我抚摸着弟弟红肿的脸说,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书就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了。弟弟看着我,点点头。当时我已经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弟弟就偷偷带着几件破衣服和几个干馒头走了,在我枕边留下一个字条:姐,你就别愁了,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读书。
我握着那张字条,趴在炕上,失声痛哭。那一年,弟弟17岁,我20岁。
我用父亲满村子借的钱和弟弟在工地里搬水泥挣的钱终于读到了大三。一天我正在寝室里看书,同学跑进来喊我,梅子,有个老乡在找你。怎么会有老乡找我呢?我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满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我说,你咋和我同学说你是我老乡啊?他笑着说,你看我穿的这样,说是你弟,你同学还不笑话你?
我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我给弟弟拍打身上的尘土,哽咽着说你本来就是我弟,这辈子不管你穿成啥样,我都不怕别人笑话。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我再也没有忍住,在大街上就抱着弟弟哭起来。那一年,弟弟20岁,我23岁。
我第一次领男朋友回家,看到家里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屋子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男朋友走了以后我向母亲撒娇,我说妈,咋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啊?母亲老了,笑起来脸上像一朵菊花,说这是你弟提早回来收拾的,你看到他手上的口子没?是安玻璃时划的。
我走进弟弟的小屋里,看到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难过。他还是笑着说,你第一次带朋友回家,还是城里的大学生,不能让人家笑话咱家。
我给他的伤口上药,问他,疼不?
他说,不疼。我在工地上,石头把脚砸得肿得穿不了鞋,还干活儿呢……说到一半就把嘴闭上不说了。
我把脸转过去,哭了出来。那一年,弟弟23岁,我26岁。
我结婚以后,住在城里,几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他们都不肯,说离开那村子就不知道干啥了。弟弟也不同意,说姐,你就全心全意照顾姐夫的爸妈吧,咱爸妈有我呢。丈夫升为厂里的厂长,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调上来管理维修部,没想到弟弟不肯,执意做了一个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电线,让电击了住进医院。我和丈夫去看他。我抚摸着他打着石膏的腿埋怨他,早让你当干部你不干,现在摔成这样,要是不当工人能让你去干那活儿吗?他一脸严肃地说,你咋不为我姐夫着想呢?他刚上任,我又没文化,直接就当官,给他造成啥影响啊!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也哭着说,弟啊,你没文化都是姐给你耽误了。他拉过我的手说,都过去了,还提它干啥!
那一年,弟弟26岁,我29岁。
弟弟30岁那年,才和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礼上,主持人问他,你最敬爱的人是谁,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讲起了一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姐都得走上一个小时才到家。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我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就戴一只手套走了那么远的路。回家后,我姐的那只手冻得都拿不起筷子了。从那时候,我就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对我姐好。
我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我弟。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我。在我最应该高兴的时刻,我却止不住泪流满面。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 1 )选文通过叙述弟弟________、供姐念书、________、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出弟弟________的品质。( 2 )文中写弟弟在他婚礼上讲述的那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有着怎样的作用?( 3 )文章反复述说“我”和弟弟的年龄,其目的是什么?( 4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我们便由少不更事懵懂少年走进了花一般的青春年华我们背起行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未来。当我们打开行囊,清点着自己的收获时,才发现自己的行囊里,既有理想、憧憬、成功、责任,也有失败、忧愁、烦恼……
请以“十五岁,我多了一份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