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毓华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B: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因嫌弃祥子是个臭拉车的,并且怀疑祥子是因为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在寿诞之日与虎妞争吵至闹翻。
C: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中下层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于勒。
2、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 留(zhì) 下(huī) 难(jié) 重蹈覆(zhé)
B: 旁(wù) 渎(xié) 噪(guō) 一黄土(péng)
C: 智(ruì) 落(yǔn) 相(qiè) 然无累(guó)
D: 扶(yè) 睢(zì) 别(yě) 竭驽钝(shù)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B: 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C: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D: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4、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一年的秋收季节,这位专利权所有者创办了一家新奇的“填洞公司”。
B: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C: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睛空万里,清澈如洗。
5、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

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慰(jiè) 捕(dài) 松(chí) 笑大方(yí)
B: 折(cuò) 赠(kuì) 实(zhā) 相得益(zhāng)
C: 职(xùn) 藏(chǔ) 红(yān) 前后继(pū)
D: 散(huàn) 逃(cuàn) 论(miù) 相辅相(chéng)
7、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宿(xiù) (biāo)悍 鳞次(zhì)比 面面相(qù)
B: 酷(xiāo) 愤(mèn) 提心(diào)胆 言简意(gāi)
C: 戏(xuè) (ɡuān)巾 略胜一(chóu) (kè)尽职守
D: (piě)见 (diàn)污 惨绝人(huán) 高屋建(lǐnɡ)
8、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扬州市中学生诗词大赛”前夕,语文老师津津乐道地给同学们讲解着诗词的魅力。
B: 我们永远支持中国足球队,无论输赢,既然爱了,永远不离不弃,相敬如宾
C: 歌手李健被誉为“音乐诗人”,他深情细腻的演唱与画面感十足的背景音乐相得益彰
D: 节假日期间,扬州科技馆免费开放,家长带着孩子趋之若鹜 , 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愉悦。
9、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市创排的大型现代锡剧《呼唤》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首演获得圆满成功。
B: 我市档案史料陈列馆此次向社会共征集了二、三十张有关渡江战役的珍贵照片。
C: 幸福其实在路上:进一步,有一步绮丽的风景;退一步,有一步的恬淡的心境。
D: 在电子产品充斥生活的当下,纸质图书会在电子书的冲击下淡出我们的生活吗?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个人连我们的校长都不认识。
B: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用为原则,改革了处方和工艺流程。
C: 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D: 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释】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 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 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 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 前人述备矣
B: 国怀乡 少时,一狼径
C: 不物喜 挟天子令诸侯
D: 异二者之为 一食尽粟一石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作者详写楼和湖,概括地写景,最后落脚在言志抒情。
B: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淼的特点。
C: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运用借代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鸥、鱼之动态,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D: 作者认为,只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景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成对偶句,并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7个字左右)

范仲淹________;欧阳修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③“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④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⑤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2作者:张凡)

( 1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 2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除道理论证外,第⑤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资料链接)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后稷教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慣,也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于漪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向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我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全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単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________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________

得出结论

C________


( 3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 “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 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 5 )请赏读《新月》这首小诗,并结合“阅读提示”,写出你看到的“图”和“画”分别是什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何其芳《新月》)

阅读提示:这首小诗,借助“新月”“小船”“花香”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图”是:

“画”是: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随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