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仙游第四道德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心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它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 善于说故事,善于塑造人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三大成功之处。
C: 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图书馆担负着 科学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
②有些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后,便能自动工作,可以 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③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两旁景色优美,令人

A: 传播 搜集 应接不暇
B: 传播 收集 目不暇接
C: 传承 收集 应接不暇
D: 传承 搜集 目不暇接
3、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zhì) 发(xiào) 私舞弊(xùn) 惴不安(chuài)
B: 桎(kù) 意(qiè) 转弯角(mò) 有无恐(chì)
C: 索(sè) 菜畦(qí) 花团锦(cù) 首远望(qiáo)
D: 木(nà) 亵(dú) 不屈不 (ráo) 妇皆知(rú)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新时代,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风浪。
B: 李业觉得按照菜谱做菜没有创意,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道菜——孜然牛柳。
C: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咫尺天涯的罗布泊。
D: 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票(chāo) 粉(suì) 图(àn)
B: 遗(zhǔ) 献(gòng) 会(xié)
C: 机(gòu) 款(bō) 世(shì)
D: 贝尔(nuò) 发(bīn) 典(ruì)
6、请选出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抖(shǔ) 狭(ài) 附(hè) 根问底(páo)
B: 应(pìn) 气(gài) 护(bì) 咄逼人(duó)
C: 酝(niàng) 临(wèi) 笑(nì) 花团锦(cù)
D: 蓄(zhù) 和(chān) 一(shà) 人迹至(bǎn)
7、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pīnɡ)婷 妖(ráo) (sī)哑 坟(mù)
B: (tú)然 呢(lán) 摇(yè) (wǎng)然
C: (dí)守 (ɡuān)冕 鲜(yàn) 莽(mǎnɡ)
D: 红(yūn) (dīng)兰 (fèn)外 伛偻(yǔ lǚ)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公共场合,有人看到小偷扒窃,却充耳不闻 , 无动于衷。
B: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
C: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的服务十分满意,某酒店大堂的墙壁上贴满了代表、委员们写给酒店的感谢信。
D: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9、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决别 辍泣 花枝招展
B: 宽恕 卑鄙 仙露琼浆
C: 澄清 缭亮 苦心孤指
D: 伶仃 挑逗 慌然大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概括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 2 )全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在用词上是否重复,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对文人雅士而言,饮酒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人生,或借酒浇愁、或抒怀自遣、或娱乐宴饮……文字一旦与酒结合,似乎更有了醇厚悠长的韵味。请阅读词人“大醉”后所作的《水调歌头》以及作者“饮少辄醉”写下的《醉翁亭记》节选,体会其文字的深意

选文一: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文二: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都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还有________。(人名,一位即可)
( 2 )读选文一《水调歌头》,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前的小序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以及写作的缘由,并且领起了全篇。
B: 词人“把酒问青天”,既写出对人生的疑惑,也表达出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的情感波动起伏中,含蓄地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埋怨明月,实则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3 )读选文二《醉翁亭记》(节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4 )根据选文二可以知道作者自号为“醉翁”的原因是:“________”。“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成语,现在通常是________的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①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②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③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④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⑤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⑥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⑦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⑧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说明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

( 1 )请结合全文来说说“和父亲坐一条板凳”时发生哪几件事?请分点加以概括。

( 2 )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或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②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

( 3 )第④段中提到父亲年轻时的事件,有什么作用?

(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我对父亲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 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辟落后的乡村。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⑤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⑥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⑦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第①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 它的正确写法是

( 2 )文章回忆了有关母亲的两件事情,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3 )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4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描写,其作用是

( 5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母亲在白梨花树下捶打野菜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B: “劳作最辛苦”、“饥饿最严重”与“哼唱小曲”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乐观。
C: 第⑥段对老太太卖蔬菜的描写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 由老太太的坚强拓展到人类顽强生存的信念,使母亲的坚强有了深刻意义。
( 6 )阅读全文,结合文中母亲的形象,谈谈你对第⑦段“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这句话的理解。(8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成长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名;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寸断的感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