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对“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别人吻我。”理解正确的是(  )。

A: 当时的我非常傲慢
B: 我讨厌别人吻我
C: 表现我很喜欢莎莉文老师,老师也很爱我
D: 我认为只有母亲爱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铮钱 喑哑 风俗 一代天娇
B: 恭唯 迟疑 田圃 神色张惶
C: 褴偻 妖娆 无赖 润如油膏
D: 拮据 忿恚 煞白 开张圣听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4、

下列各组成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马革果尸 妇儒皆知 心会神凝 锲而不舍
B: 杂乱无章 一反即往 兀兀穷年 来势凶凶
C: 当之无愧 一拍即合 迥乎不同 家喻户晓
D: 气充斗牛 锋芒毕露 历尽心血 鲜为人知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 题。
B: 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 题。
C: 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 作。
D: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6、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富不人 任劳任怨 杳无消息 抑杨顿挫
B: 深恶痛绝 油光可签 一丝不苟 弹精竭虑
C: 惊心动魄 眼花燎乱 屏息敛声 度江作战
D: 摧枯拉朽 从容不迫 震耳欲聋 卓有成就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确(zuò) (mì)食 (bǐ)谷 人声(dǐng)沸
B: 菜(qí) 油(líng) 蝉(tuō) 风流(tì)傥
C: 缠(lào) (bǔ)获 锡(bò) 人头(cuán)动
D: (kuī)甲 宿(rú) 斑(máo) (zhāo)花夕拾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外资企业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调整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取得显著成绩。
B: 不管是环境污染治理,还是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天的中国正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C: 有诚信的土壤来涵养,有求真求实的阳光雨露来浇灌,中国科技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中国才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D: 我国将完善带薪休假,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安排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
9、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10、句中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
A: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B: 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C: 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D: 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破阵子》答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2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沙场秋点兵”是否也有“悲寂寥”的意味?说说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
( 1 )至于夏水陵________
( 2 )属引凄异________
( 3 )夕日欲________
( 4 )经纶世务者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捭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 1 )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 2 )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 3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 4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述效果。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 5 )“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 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己,是懂你的那个人

《增广贤文》中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是的,茫茫人海里,能够遇见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够走进心里的人,少之又少。生活的繁杂,总会负累,便希望能有一个懂得的人,诉说心里的不易,分享生命里的悲喜,人与人相处,偶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和误解,就需要一个懂得的人来倾诉心声。

知己,一定是最懂你的那个人。因为懂得,所以包容,因为相知,所以疼惜,懂你的人,知道你的伪装和坚持,能看到你笑容背后的不容易。懂是心疼,是惦记,懂你的人不需要太多,一个就够了。

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亦舒说,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无论你风光或落寞都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

知己,是永恒的情,一个人的路途,风风雨雨,多么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失望的时候微笑着鼓励,哪怕一个相同的眼神,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总有那么一刻想找个人倾诉,话到嘴边又止住,总有那么一时,脑海里浮现了很多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的人,生命有些人不是来得太晚,就是来得太早了,人生没有那么多刚刚好。

我再怎样,努力也走不到你心里,你再怎么样完美,也不是我要等的人,越来越觉得朋友再多,不如知己一人。

人生这趟烈车,总有人上车,总有人离开,让人无从把握,慢慢地才感觉到,那个一直在心里陪伴的人有多重要。

总有一个懂你的人,会走进你的生活,出现在你未来的每一天,如果你还没有遇到,就请等待,如若遇见,请珍惜。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的时光很快,快得跟不上岁月的节奏,行色匆匆的生活,人与人之间都学会了伪装,可再坚强的人,也是需要温暖和关怀的。

一句懂得,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融化内心的冰霜,一句,累了吧!会让心瞬间变得柔软,话不多,贴心最暖,知己,相互吸引,相互体谅,你若懂得,便在心上。

花懂春的明媚,风懂云的飘逸,知己,是灵魂的相依,自有一份默契,安静,无所求,心灵的相通,胜过千言万语

有的时候,听一首喜欢的歌,遇到快乐的事,就想找一个人一起分享。人生能遇到一个心趣相投的人有多重要,再好的风景,没有人一起欣赏,也会觉得遗憾,历尽千帆越发觉得,生命中若能遇到一个懂你的知己是莫大的幸福。

( 1 )为什么说“知己,一定是最懂你的那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 2 )从选文看,对“知己”的看法,徐志摩所说的和亦舒所说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3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 4 )赏析选文的语言特色。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横线处填写家乡的某种风物,补全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幸福太奢侈”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