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 , 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在烧烤店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 C: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复习,李明却玩的痛快;要中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生了病,连中考都不能参加。真让人叹为观止啊。 |
2、 | 下而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长春龙嘉机场T2航站楼全而已经启用,这是建设长春国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 B: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C: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川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D: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和圆明园,园内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师生之间只有强化感情交流的桥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学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B: 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孩子超过47.1%以上,阅读超过1小时的孩子仅12.8%。 C: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整治,使城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D: 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生产加工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的使用寿命。 |
4、 |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封建时期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称呼有“贬、左迁、谪”等。 B: 《醉翁亭记》中,用“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小孩,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C: 成语“逼上梁山”源自古典名著《水浒传》,林冲是小说中被官府逼迫的典型人物。 D: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关联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 B: 只要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讥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盆花。 C: 尽管如此,他还是推开商店的门走了进去。 |
6、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以说设施 。 ②改革开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个“文革”中一度 的项目再度上马了。 ③合肥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 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④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 用事。 A: 完备 中止 度过 意气B: 完备 终止 渡过 义气 C: 完善 中止 度过 意气 D: 完善 终止 渡过 义气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遮蔽 帐蓬 大相径庭 各得其所 B: 心绪 废墟 神通广大 人迹罕致 C: 奥秘 水渠 灵机一动 截然不同 D: 感慨 暮色 眉开眼笑 惊慌失错 |
8、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戏等诸多习俗,鲁迅的《社戏》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成语,皆是出自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 C: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行为一小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D: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表达出作者被贬谪永州时失意、落寞的的情感。 |
9、 | 与牛郎织女星无关的诗句是( ) A: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B: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C: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0、 |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干涸(hé) 废墟(xū) 抽噎(yē) 拈轻怕重(niān) B: 坍塌(tān) 慷慨(kǎi) 殉职(xùn) 刨根问底(páo) C: 虐待(nüè) 嗔怪(chēn) 戳穿(chuō) 哄堂大笑(hōng) D: 蓦然(mù) 收敛(liàn) 惩戒(chéng) 漠不关心(mò)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儿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 【注释】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闻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 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 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 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 2 )下列对调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 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空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 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 这首词充情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及鲁肃过寻阳( ) ③既更刮目相待(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用原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4 )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结果不容乐观。随后,我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十年浩劫刚过?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但中国有句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有一中型的图书馆。我那时不大会看书,只是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去那里翻翻杂志。
“文革”开始,这个图书馆照例关闭。
1967年秋,停课仍在继续,漫长的假期似无尽头。校图书馆立刻出现了偷盗大案:一个墙洞赫然触目。管理图书的老师慌了,与红卫兵组织紧急商议,设法把藏书转移至易于保护的初中部教学楼最高层,再加上铁栅钢门。不过外寇易御家贼难防,很多红卫兵在搬书时左翻右看,已有些神色诡异,互相之间挤眉弄眼。后来我到学校去,又发现他们话题日渐陌生,关于列宾的画,关于舒伯特的音乐,关于什么什么小说……
好在我算是自家人,有权分享共同的快乐。在多番警告并确认我不会泄密或叛变之后,他们终于把我引向“胡志明小道”——他们秘密开拓的一条贼道。我们开锁后进入大楼某间教室,用桌椅搭成阶梯,拿出对付双杠的技能,憋气缩腹,引身向上,便进入了天花板上面的黑暗。我们借瓦缝里透出的微光,步步踩住横梁,以免自己一时失足踩透天花板,扑通一声栽下楼去。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这时候往下一跳即可。书籍垒至半墙高,足以成为柔软的落地保护装置。
我们头顶着蛛网或积尘,在书浪里走得东倒西歪,每一脚都可能踩着经典和大师。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就这样,一个没有考试、没有课程规限、没有任何费用成本的阅读自由不期而至,以至当时每个学生寝室里都有成堆的书。
毕业后下乡,我插队在一公社茶场。在工休时,聊天是解闷的主要方法。闲聊类似说书,是重要的文明传播方式,在有书难读的时候,是一种民间化弥补,一种上学读书的替代。
茶场的知青中还有些故事王,相当于口头图书馆。有这么一个人,他头有点歪,外号“六点过五分”,平时特别懒,凭着他过目不忘的奇能,绘声绘色的鬼才,每次都能让听者如醉如痴意犹未尽而且甘受物质剥削。这样的交换多了,他发现了自己一张嘴的巨大价值,只要拿出故事这种强势货币,他就可以比别人多吃肉,比别人多睡觉,还能随意享用他人的牙膏、肥皂、酱油、香烟以及套鞋。这样的日子太爽了。一度流行的民间传说《梅花党》、《一双绣花鞋》曾由他添油加醋。更为奇货可居的是福尔摩斯探案、凡尔纳科幻故事、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都是他腐败下去的特权。
在我的同队插友中,张某好诗词,带来了《唐诗三百首》。贺某想当画家,带来了石涛、林风眠、关山月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我们互通有无交换着看。不要多久,交换范围又扩大到其他队,一直交换到很多书没有封皮和脱页散线的地步。
我还读过一种油印小册子,正题是《新阶级》,作者为德热拉斯(后译为吉拉斯),一位被西方世界广为喝彩的南斯拉夫改革理论家。当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向我推荐此书时,我的回答曾让他一怔。
我说,我知道这本书,我20年前就读过。
他还是斜盯着我。
我记得自己就是在茶场里读到油印小册子的,是两位外地来访的知青留下了它。我诈称腹痛,躲避出工,窝在蚊帐里探访东欧,如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要装出一些呻吟。这是知青们逃工的常用手法。不过既是病人就不能快步走,不能唱歌,更不能吃饭,以便让病态无懈可击。副书记一到开饭时就会站在食堂门口盯着,直到确认你没有去打饭,也没人代你打饭,才会克制一下揭穿伪装的斗志。不吃饭那就是真病了,这是农民们的共识。
这样,对于我的很多伙伴来说,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
那时,大家几乎都有一两本手抄诗。一些知青做着文学梦或科学梦,当然更有抄书习惯。我每借来一书,便择优辑抄,很快就有了厚厚几本,以弥补藏书的短缺,以备今后温习。好几个早上起来,我的面目被人取笑,原来是柴油灯的烟太多,晚上抄书时靠灯太近了,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烟,就会熏出个黑鼻子和黑花脸。
90年代末我在美国参加一会议,发现身旁一学者有动笔的癖好,倒也不是做会议笔记,只是笔头不闲,在会议材料的反面或空白处胡写,有时默写古体诗,有时默写洋文句子,有时甚至把会标之类抄上多遍。我心生奇怪,后来问及此事。他想了想,说是吗?又想了想,说他可能是写惯了,尤其是当知青时抄书太多,以至于到如今差不多一摸笔就手痒。
他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数万留学生之一,很快成为经济学界一颗新星。在普遍的国外舆论看来,1980年初陆续出国的这一批人总体素质最佳,不仅谦逊刻苦,且学养不俗。在很多高校老师看来,“文革”后最早的那批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总体素质也首屈一指。用有些老师的话来说,能遇上这几届可谓人生之幸。
凭借手抄书一类手段,知识薪传一直明断而暗续、名亡而实存。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现在,我的一些手抄书早已不知所往。随着出版的开放与繁荣,我的书橱也越来越多,盛满了太多精美而堂皇的套书,不需要我再在油灯下熏黑鼻子。但有时候我会不无惶惑,似乎书已经多得坏了我的胃口,让我无所适从。又觉得新书像富人的宾客,旧书像穷人的朋友,我在太多宾客面前反而有些孤独。
(选自《漫长的假期》有删改)
(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铁栅 |
享用 |
辑抄 |
癖好 |
①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②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 5 )特殊的年代背景,让作者对读书有独特的体悟。选文中,作者感慨“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③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
(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项是(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争爆发,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信念从未动摇。
1949年,学有所成的梁思礼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开始导弹研究。从第一次试射起,一个又一个的十年,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从未气馁。正因如此,才有了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生活中的梁思礼,谨记父亲留给他的人生锦囊﹣﹣“有趣”。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即便是文革时期被下放“五七”干校当“猪倌”时,他每天也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与眷恋走了。在67年的航天生涯中,尽管他的名字始终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却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的坐标轴上。
斯人已逝,精神长留!
(摘编自《作家文摘》)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