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获得荣誉”“雄伟壮丽”“一泓泉水”这三个短语的类型依次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这个句子结构不完整,缺少主语。去掉“看到”或“使”,句子就完整了。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2、下列各句中原句与改句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改句:奋斗的人生怎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呢?
B: 原句:在一片灰得有点发白的胸前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格外醒目。 改句: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一片灰得有点发白的胸前格外醒目。
C: 原句: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就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 改句: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D: 原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真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因为应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改句: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所以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3、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
B: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C: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嵌进你的肩膊,——祖国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拿到语文试卷,小明忍不住笑了,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
B: 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 , 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C: 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柔寡断 , 毫不迟疑。
D: 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纸空文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嫁也


A: 丈夫冠也
B: 山川美,古来共谈
C: 下车引
D: 与民由
6、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出身是( )。

A: 农民
B: 工人
C: 医生
D: 教师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8、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B: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急时刻鞠躬尽瘁 , 她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
C: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D: 刘翔在2012世界田径钻石联赛尤金站110米栏的决赛中,一马当先 , 轻松夺冠。
9、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烦躁 霎时 攫取 翻来覆去 头晕目眩
B: 筹划 妖娆 鸿鹄 沧海桑田 回环屈折
C: 诓骗 恻隐 寤寐 因地治宜 正襟危坐
D: 粲然 藩篱 羁拌 杂乱无章 莫衷一是
10、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公司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图书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责令学校相关领导进行整改。
C: 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毕业晚会,如您能光临,我们会感到莫大荣幸。
D: 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论语>十二则》,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曰 ________

不亦乎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写出两个,并解释其含义。
(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鶸,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今何世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B: 不为外人道也 学然后知不(《虽有佳肴》)
C: 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D: 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 2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①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________

②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 4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问津者”又暗示了什么?
现代文阅读

送民工父亲回家

①我在北京读大学,父亲在天津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十天前,父亲打来电话,让我买两张上周五晚上从北京西站到老家江西赣州的火车票,并强调让我回去的目的是“帮他拿行李”,父亲反复叮嘱我去天津找他时“一定要先打个电话”。

②挂了电话后,我心里隐隐地不安起来,因为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常年在外面打工,总是快到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他现在中途回去,一定有什么事。

③上个星期五上午,我去了天津,我有父亲工地旁边小卖部的公用电话码,打过去,我很容易地找到了父亲所在的工地。

④工地被围墙圈着,几间工棚很可怜地偎在围墙的一角。工棚很矮,没有窗户,很暗。我推开门,借助从门外的光线,我好半天才看清屋里的情况。躺在床上的父亲从暗处往明处看,很容易地发现了我,他惊讶得要坐起来,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努力了半天,居然没能够坐起来,等我看清这是父亲时,我的心一沉,眼泪差点流下来了。

⑤我赶快走过去把父亲扶坐起来,然后,我坐在了他的床头。父亲很窘迫地搓着手,尴尬地笑着,像是个作弊时突然被老师发现的小学生。所谓的床,就是用砖头支起来的几块木板。不到二十个平方的这间工棚,这样的床有十多张,拥挤不堪,屋里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因为外面没有搭晾衣服的地方,大家就在屋内拉了几根绳子,把洗过的衣服搭在绳子上晾,弄得屋里很潮湿。父亲的被子被湿气弄得潮乎乎的,而父亲又患了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和腰痛病。

⑥我心里一阵难过,父亲在电话里描述的“管吃住,生活条件好得很”的情况居然是这样的!父亲之所以发窘,是因为儿子看到了他平时真实的生活。我明白他让我提前打电话的原因了,那样,他就可以提前让工友帮助他把行李带到附近的地方等我。

⑦父亲告诉我,他十多年前在工地上冒雨从卡车上抢卸水泥时,扭伤了腰,没有好彻底,落下了病根。近期在工地干活时,腰疾又犯了,痛得直不起来。医生要父亲回家好好休息。父亲说这话时,有些难为情。特别是听说我是请假提前回去时,他很是内疚,喃喃地说:“你看这事弄的!影响你上课了!”

⑧我帮父亲收拾好被子、衣服,装在一个蛇皮袋子里。我一只手拎着蛇皮袋子,一只手搀着父亲,父亲的腰很疼,每迈一步都吃力,他几乎趴在我肩上了,尽管父亲把全身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我的身上,可是,我能感觉到父亲的身体很轻,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健壮啊!父亲现在真的老了,为培养我与妹妹,他在众多的建筑工地上耗尽了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强健的体魄被多年的艰辛压榨成了现在的干瘦。我别过头,眼泪终于没有忍住,顺着脸颊落了下来。

⑨见我拎着行李,大门口的保安拦住了我们,父亲向这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点头哈腰地陪着笑脸,解释自己因为腰上伤病,需要回家休息。保安不为所动,冷冷地要求父亲把领工找来,态度很蛮横,我气得差点与他吵了起来,父亲连忙制止了我,他向保安陪着笑脸道:“我儿子脾气不好,你千万别和他一般见识!”然后,父亲让我搀着他找领工,父亲满脸堆笑地向领工说明了情况,并掏出自己平时抽的劣质烟给他敬上,领工把自己的好烟掏了出来,点着火,抽了一口,才懒洋洋地带着我们向大门口走去。

⑩被挡掉烟的一刹那,父亲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但很快,又变了副笑脸。几年前,我在书上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在耻辱面前,不负责任的男人往往悲壮地死去;对家庭负责任的男人往往能够屈辱地活着。我现在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在亲眼目睹中,体会到作为多年奔波在外的普通民工,为了能苦苦地支撑起家,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啊!

⑪出了工地后,父亲说:“咱们去附近的自由市场买套衣服。”我看了看父亲身上的衣服,上面沾满了洗不掉的混泥土浆。我明白父亲是想体面地回家啊,是不想让我母亲伤心。在自由市场,父亲花了60块钱在地摊上买了一件外套和一条裤子。

⑫想起三年前,我刚考上大学,父亲春风满面地送我来北京,高高兴兴地争着为我背着行李下了火车。现在,当父亲为我们就要耗尽心血了,我才读懂了父亲多年的艰辛,才开始为自己买笔记本电脑、喝闲酒等挥霍父亲血汗钱的荒唐行为感到羞愧,才深深懂得了父亲平时电话里“要吃好饭,别怕花钱”的深情父爱,才明白父亲在我们面前装作在外面工作很清闲、生活很好的良苦用心……

⑬在火车上的卫生间里,我帮父亲换好衣服,然后把他扶到座位上,父亲太累了,很快就在火车上睡着了,睡梦中的父亲面带笑容。多年在外辛苦奔波的父亲,多年在外艰辛劳作的父亲,多年在外受尽委屈的父亲……此刻,一定梦见了绿油油的庄稼地,梦见了熟悉的村庄,梦见了温暖的家。

(选自《时文选粹》第10辑)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父亲反复叮嘱我去天津找他时‘一定要先打个电话'”,这和第⑥段相照应,情节感人,结构严谨。
B: 作者在第⑨段中运用对比、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细腻地刻画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其中“陪着笑脸”“满脸堆笑”是传神之笔,让人印象深刻。
C: 本文主要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文章先写“父亲打来电话,让我买两张上周五晚上从北京西站到老家江西赣州的火车票”,接着写父亲“近期在工地干活时,腰疾又犯了,痛得直不起来。”最后写“我”陪父亲回家。这样写作使情节跌宕起伏,形成波澜,富有吸引力。
D: 在大门口,面对态度蛮横的保安,“我气得差点与他吵了起来”,不仅写出了“我”对保安态度的不满,也写出了“我”不愿父亲受委屈,更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沉的爱。
E: 父亲回家之前要求到自由市场去买套新衣服,表明父亲想体面的回家,委婉地点明父亲的虚荣。
( 2 )“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父亲很窘迫地搓着手,尴尬地笑着,像是个作弊时突然被老师发现的小学生。

( 4 )文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某些东西:登泰山看黄河,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雄奇与秀美;读唐诗学宋词,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上网玩手机,我们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方便与精彩……

请以《我感受到了 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山川”“文学”“网络”等;(2)自选文体(戏剧,诗歌除外);(3)6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殇▓总是形成了才知道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