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中写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主要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某些观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 “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等。 |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何为担当?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________,司马迁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________,林则徐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胆气挺身而出,虎门销烟;________,范仲淹虽然遭遇贬谪,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 ①担当是种责任 ②担当是种境界 ③担当是种勇气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
3、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不明白,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读书?更不明白,怎么样把书读好?B: 阅兵大典就看看精神: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 C: 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有两个支柱: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引领。 D: 王维的《竹里馆》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
4、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B: 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C: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D: 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
5、 | 下面句子中给画线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sāng)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jìn)簌簌(sù)地流下眼泪。 B: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 liàn(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zhǎi)着,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dǐ(坻)。 C: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 yì(翼)分子仍在梦中 yì(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dùn)形。 D: 或者是重峦(liàn)叠 zhàng(障),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 lì(历),胸中有丘壑(hè)。 |
6、 | 印度的国歌《人民的意志》选自泰戈尔的下列作品?( ) A: 《飞鸟集》 B: 《园丁集》 C: 《新月集》 D: 《吉檀迦利》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悄然(qiǎo) 镌刻(juàn) 教诲(huì) 屏息敛声(bǐng) B: 婆娑(suǒ) 遒劲(jìn) 攫取(jué) 广袤无垠(yín) C: 俯瞰(fǔ) 秀颀(qí) 窠巢(kē) 恹恹欲睡(yān) D: 记载(zǎi) 斟酌(zhēn) 行旅(lǔ) 惟妙惟肖(xiào)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次弟 在途 二氧化硅 B: 骨骼 携带 夜幕降临 C: 迁徙 缄默 应急错施 D: 瞄准 惟幕 有益无损 |
9、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的教育能够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 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B: 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了。 C: 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中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 我敬佩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她们面对困难不以为意 , 一次次书写绝地反击的奇迹。 |
10、 |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伟大的悲剧、敬业与乐业、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四个短语分别属于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B: 如果全民环保意识得不到普遍提高,那么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就很难从根子上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 C: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完全正确。) D: 这个节目响应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经典具有了新时代属性,再次焕发新生。(此句有语病,动词“响应”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发展后面引号外加上“的号召”。) |
诗歌阅读理解。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1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 2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狼不敢前 前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________ 隧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4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 5 )请列举你积累的与狼相关的成语两个,并说说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 6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阅读《最美的对视》,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⑭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①下面的侧面描写对表现老人有什么作用?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②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 3 )请紧扣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 )《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为什么?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蚕豆开花是紫色
徐 迅
①“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黄梅小调唱的好像就是蚕豆。很多年以来,蚕豆就是这样生长在南方的田间地头。乡亲们仿佛知道蚕豆有很强的生命力,却很少大面积地种植,而是漫不经心地插完秧后,顺手一溜地撒落在田埂上。等到秧苗呼啦啦地长得发绿,田埂上浅浅地生出蚕豆几瓣嫩嫩的绿叶,像是春天的两只耳朵在风中摇摆,倾听着水田里秧苗发棵拔节的声音。
②很快,他们就像一对相依相偎的小儿女——别看蚕豆的叶片是绿色的,秧苗可也是绿色的,他们都绿得有些天真烂漫。但随着绿色的秧苗撒欢似地长高了个子,蚕豆的叶片在田埂上就随风一溜开跑,跑了几趟,蚕豆就开出淡紫色的花了。在这之前,稻田里有水,水像一汪明镜似地倒映着明月,蓝蓝的天空,朝霞和夕阳,偶尔还有一只翠鸟飞过——那些刚栽插下去的秧苗,是在另一块田里生根发芽,被人小心移植过来的,它从种子落地的那天起就离不开水,而蚕豆就不一样,它只被人丢在田埂的泥垱里,遇土生根发芽,漠漠青田白鹭飞时,它还没有冒出头来,但等田里的秧苗长成水稻,它却灿烂如霞。在这时候,人们才像分辨男孩女孩一样分辨出它们各自的品质来。
③终是要收获的。到收获时,男人收割稻子,女人收获蚕豆。“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她们头裹蓝色的头巾,嘴里哼着黄梅调。手舞足蹈,低身弯腰地就收拾了起来。这时蚕豆紫色的花瓣已开始凋谢,但那根茎却结着粒粒饱满的荚果——蚕豆,蚕豆在花的凋谢声中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那脆亮的名字就从绿色的根茎上滴落下来,青青的,青得像一块绿宝石,青得惹人怜爱。这样品质优良的蚕豆是可以留作种子的,乡亲们往往选上一些,放进一个布袋里吊在房梁上。有一年春荒时乘母亲不在家,我发现了那只布袋的秘密,不知怎么我打开布袋就把那蚕豆种子偷偷炒了吃了。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母亲知道后,不停地责备我:“你这伢……”不知说什么才好。现在,乡亲们种蚕豆是一种心情,吃蚕豆也是一种心情。她们把那青青的蚕豆在水里认真地洗净,放在锅里,伴着鸡蛋就能烧出一锅美味来。淡黄的鸡蛋,清清的汤水漾着绿色的豆,喝进嘴里鲜美无比。蚕豆粉团团地嚼在舌尖上,更是口齿留香。新鲜的蚕豆一时吃不完,乡亲们就用竹器盛着放在太阳下晒,然后烧红锅在锅里炒,那蚕豆在红红的锅里活蹦乱跳,隔着几里路都能闻到蚕豆浓浓的香味。炒好的蚕豆冷却一下,吃在嘴里嘎嘣烂脆,清香沁人肺腑。逢年过节,乡亲们用这招待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刚好可以试试一个牙齿的硬度与韧性。这时候男人们要是出门干重活,比如挑一担稻草什么的,你抓一把蚕豆给他,他便一路走一路吃着,再去挑那担子就显得轻松多了。
④水稻成熟时是金黄色的,浑身的每一缕肌肤都泛着铜一样的光芒。金黄直达他的根部,也抵到乡亲们的心灵。而蚕豆则不是,她的根茎是方形,中心空,细看那花是洁白的,紫色只是那白色中的斑痕,而如一方白纱巾不小心沾了紫的颜料。稻子在水田里灌浆、扬花,也因为水,他的呼吸舒畅而粗重,而蚕豆的呼吸却很微弱。水稻越长越粗壮,也更高大,而蚕豆却将紫花紧紧贴着地面,低低的,低得似乎要到尘埃里去,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不敢抬头看着面前的男人,却将头紧紧地依靠在男人的胸脯上——这与她知道她和水稻的处境不同似乎也很有关系。水稻是中国的粮食,是南方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大面积收获和大面积填饱肚子的物质,但她啥也不是,充其量只是乡亲们过年过节用来调味的食物;水稻是男性的,她是雌性的,她生就是乡野人家的小女儿。看看,金黄色的稻田周围盛开的蚕豆花,把稻田从青转黄都镶上了一道紫色的花边。早晨的时候,乡亲们赤脚走在田埂上,双脚踩着那带着重重露水的蚕豆花,就像踩着一片云,那偶尔沾在裤脚上的紫色花瓣,仿佛小女孩一路不停地笑。
⑤蚕豆开花是紫色。
⑥那是一种无边无际蔓延的,浅浅的紫。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中国传统蒙学读本《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消除人的恶念和懒惰,培育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和被教育是一对矛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时会发生矛盾冲突。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社会舆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各执一词,甚至言辞偏激。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管你最严的人,其实才是爱你最深的人”为主题,自选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