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②从山谷传出山谷 C: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D: ①被尘土掩埋得有些憔悴了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
2、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望》中“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亲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会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B: 《泊秦淮》后两句诗批评商朝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歌女。 C: 《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诗人·领袖》中化用了毛泽东的一些诗句,如“战地黄花”“残阳如血”等,使诗意更浓,蕴涵更丰富。 |
3、 | 《小王子》作者是( ) A: 法国 圣埃克苏佩里B: 俄国 托尔斯泰 C: 印度 泰戈尔 D: 英国 狄更斯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能有机会来贵校参观学习,深感荣幸。 B: 听闻你家犬子在全国作文竞赛中发挥出色,获得大奖,我们特来表示祝贺。 C: 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禁。 D: 我拐弯抹角地向妈妈提出买一部新手机的要求,妈妈却毫不留情地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
5、 |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屑(xiè) 贮蓄(zhù) 祈祷(qǐ ) 鲜为人知(xiǎn)B: 气氛(fēn) 执拗(niù) 粗犷(guǎng) 悄无声息(qiǎo) C: 胆怯(qiè) 迸发(bèng) 深邃(suì) 辛苦恣睢(zī) D: 襁褓(qiáng) 忌妒(jì) 喧嚣(xiāo) 吹毛求疵(cī ) |
6、 | ( )被称为金枪手。 A: 徐宁 B: 董平 C: 花荣 D: 王英 |
7、 | 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理解有误的一项(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有“远望”,也有“近望”“仰望”。 B: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齐鲁大地尚未返青、没有进入春天时的景象。 C: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山的雄险奇崛,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的景象。 D: 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挫折而气馁的蓬勃向上的心胸意气和豪情壮志。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洨河jiáo 斟酌zhēn 嶙峋xún 重峦叠障 B: 推崇chóng 轩榭xiè 喧嚣xiāo 摩肩接踵 C: 镂空1ōu 遒劲qiú 惟幕wéi 舳舻相接 D: 丘壑hè 蔓延màn 黝黑yōu 春寒料俏 |
9、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B: 《说和做》主要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战士有不同形象。 C: 《回忆鲁迅先生》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斗士的形象。 D: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
10、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chú) 秀颀(qí) 坦荡如砥(dǐ) 惟妙惟肖(xiào) B: 奔丧(sàng) 虬枝(qiú) 络绎不绝(yì) 春寒料峭(qiào) C: 濒临(bīn) 弧形(fú) 舳舻千里(zhú) 无动于衷(zhōng) D: 黏土(zhān) 喧嚣(xiāo) 亭台轩榭(xiè) 密密匝匝(zā)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 )诗中的“历历”“萋萋”两词分别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 )尾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③始一反焉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3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写太行、王屋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和气魄。 B: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C: 智叟之所以讥讽愚公,是因为他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
焚书取暖
白落梅
人生有太多过往不能被复制,比如青春、比如情感、比如幸福、比如健康,以及许多过去的美好连同往日的悲剧都不可重复。这样也好,既是拥有过,又何惧此刻的失去。有人说,人在世上的时间越长,失去的则会越多。因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又无力挽回,而那些新生的绿意却总是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许这就是年轮的代价,每个人都必须付出的代价,时光不容许你讨价还价,该散去的,终究会不再属于你。
也许很多人都很想知道,死去的人在阴冥之境是否可以再度相逢?走过忘川,又真的会有奈何桥么?如果有,那些殉情的人尚且是值得的。倘若没有,黄泉路上烟雾渺茫,寻找不到那个人,该如何是好?这一切都是猜测,谁也不知道人在死后是否还可以魂魄相会,又是否可以一起投胎转世再续前缘。
之所以说这些,并非是突发奇想。徐志摩当初意外死去,林徽因固然伤心欲绝,但是不至于到殉情的地步。再说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感情早已成过往,就算他们彼此有情,以林徽因的理性,她断然不会为任何人轻生。而当时与徐志摩热烈相爱的陆小曼,闻得徐志摩死讯,哭得肝肠寸断,也不曾想过上天入地将他追随。她们所想的,也许是在自己离世之后,于另一个世界与爱过的人重逢,如此已是最大的情分了。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一场漫长的战争让整个中国都被灼伤,而那些被烟熏火燎过的人都需要好好地疗伤。多少人用生命换取了如今的盛世太平,可只有那些活着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等风流时序。人之出生的年代,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许多的磨砺,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卧病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徽因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病到形销骨瘦,也依然不肯丢下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加充实。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的梦想。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哪怕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在临死前还可能会有一丝想存活的意念。比如看到一缕和暖的阳光,看到一只闲庭信步的蚂蚁,看到一株风中摇曳的绿草。只在刹那,他或许就明白,原来活着竟是这般的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瑕,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亦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感,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交集。所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若非大夫对梁思成说过林徽因的病情,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富有生机的女子舍得与这红尘诀别。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沛的力量,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
而一九四七年,这个夏天更是让林徽因难以忘怀。饱经欧战浸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她。因为年岁的增长,彼此阅历深厚,所以他们费了很久的时间做了一次深刻的言谈。各自诉说七年来的人生经历,春秋转换,彼此容颜微改,所邂逅的人不同,发生的故事也不同。七年,莫说是两位著名的作家,就算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必定经历不少风云世事。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曾经执著的事如今或许早已不值一提,曾经深爱的人或许已经成了陌路。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非要亲历过才能深悟。
人生到底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意味。人生像棋,人生如酒,人生若梦,人生似戏,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命定的故事中演绎自己。既充当主角,又装扮配角,时而浓烈,时而清淡。其实世事大多如此,只是不同性情、不同遭遇的人,才将人生舞得这样异彩纷呈。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在她的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而她却是那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
所以无论在多困难多纷乱的时候,林徽因始终没有停止过她的笔,这种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默契。也许我们的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思。然而与文字的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
(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磨砺 | 眷顾 | 折腰 | 邂逅 |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瑕,喜欢月圆花开。
( 5 )1946年,林徽因与旧友重逢,请写出促成这一次好友重聚的原因。在教材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写的是本文中提到的林徽因的某一位好友。请写出课文的题目和作者。①人生有太多过往不能被复制,比如青春、比如情感、比如幸福、比如健康,以及许多过去的美好连同往日的悲剧都不可重复。
②人生到底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意味。人生像棋,人生如酒,人生若梦,人生似戏,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命定的故事中演绎自己。
( 7 )结合选文内容,任意写出两点你对林徽因的印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世上最柔软的路
参加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留我们吃饭。在饭桌上,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很文静,有些腼腆,一说话就有点脸红。对她,我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席间,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坚守在山村,是怎样做到的。她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
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电影中的场景惊人地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不舍得离开。她的心里,始终是暖暖的。
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上才能打出去。没有网线,手提电脑上不了网。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不方便,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她感觉自己与山外的社会已不合拍。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每次都苦苦劝她,甚至可以说是哀求;她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还有……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在这里已经快三年了,够长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
终于要走了。被众人拥着,她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现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向远望去,路的前方,男人们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们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们。
老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
故事的结局,让我没想到。第三天,她又回去了,重新又拿起了教鞭。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这样挺好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准角度构思;②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可尝试,但是文体要明确;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班名、人名等。根据作文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