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充市第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雷洋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B: 端午节如期而至,嘉陵江上美轮美奂的龙舟大赛成为炎炎夏日里广安人民关注的焦点。
C: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D: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2、

正确理解下列文言实词词义。

选出与“滕子京负大才”句中的“负”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忍辱负重
B: 豪迈自负
C: 负荆请罪
D: 自负盈亏
3、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在树叶的空隙中投射过来星星点点的光彩,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每一棵嫩芽和幼苗都在生长,无处不在使你注意:生命!生命!生命!
在这些植物的大家庭里,我认为还是叶子耐看而富有生气,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纤巧,有的壮丽,有的是花是叶巧不能辨;叶子兼有红黄紫绿各种不同颜色,就是通称的绿叶,颜色也有深浅,万绿丛中一层层地深或一层层地浅,深的葱葱郁郁,油绿欲滴,浅的仿佛玻璃似的透明,深浅相同,正构成林中幻丽的世界。

A: 选段中用“挤”一词赋予小花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小花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B: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生命!”,突出了黄山无处不在的生命力。
C: 选段中运用“有的……”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植物的叶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特点。
D: 选段中把植物的“叶子”比喻成“玻璃”,突出了“叶子”的绿色深浅不一的特点。
4、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hé) 临 (lì) 粗(kuàng) 花团锦(cù)
B: 蓄(chǔ) 清(chéng) 弄 (sì) 人迹至(hǎn)
C: 确(zuó) 倜(dǎng) 一 (shà) 为一谈(hǔn)
D: 笑(nì) 静( mì ) 啬(lìn) 咄逼人(duō)
5、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伤/新 揣德量力 息事人/缺毋滥
B: 粘/字 耀/头晕目 二/见不鲜
C: 家风/气凝神 妙趣生/飞来
D: 狭歌/心沥血 马厉兵/相濡以
6、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对偶)
C: 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没有什么东西比它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设问)
D: 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比喻、拟人)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 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 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 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B: 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C: 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D: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逢骤雨猝至 , 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猝至:忽然到来。
B: 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炽热:火热而猛烈。
C: 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经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微妙:美好,美妙。
D: 这种新物质的放射作用极强。放射:指由一点向四外射出。
10、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处理这类事情可谓轻车熟路 , 一点也不费力。
B: 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是需付出艰苦努力的,不可能一挥而就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了美好的景色。
D: 这件事我明明不愿做,他却偏要我去做,这不差强人意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 2 )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疑人窃履》,回答问题。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②而窃履进
③见履在楚人之足 ④遂与之

( 2 )文中划线句子划分2处停顿。
昔 楚 人 有 宿 于 其 友 之 家 者

(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使楚》)

( 4 )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选自2014年《齐鲁晚报》)

( 1 )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

( 2 )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

( 3 )简要说明下列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

(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丝路织锦

青玄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③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鹿、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人骑射、饮酒形像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④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卷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⑤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丝绸之路沿途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等。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团案图样。联珠团花的花朵变得饱满,花瓣轮廓更加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蜩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出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耀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 1 )下面这句独自成段的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所在的正确位置应该是:( )

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A: ①②段之间
B: ②③段之间
C: ③④段之间
D: ④⑤段之间
( 2 )下列有关选文结构或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文看,选文所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
B: 选文从织法角度,主要介绍了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这三种织锦类型。
C: 全文是“总分”结构,第②-⑥段都属于“分”的部分。
D: 从说明语言上看,本文总体上属于“平实说明”。
( 3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 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果。
C: 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
D: 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迷人的危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