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色﹣﹣变本加厉解释:“本”有“原来”的意思.判断:“本色”指原来的面貌;“变本加厉”之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B: 兴致﹣﹣专心致志解释:“致”有“实现”的意思.判断:“兴致”指兴趣实现了;“专心致志”指专心地去实现志向 C: 预测﹣﹣变化莫测解释:“测”有“推测”的意思.判断:“预测”指预先推测;“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 D: 畅游﹣﹣畅所欲言解释:“畅”有“尽情”的意思.判断:“畅游”指尽情地游览;“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
2、 | 下次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网络热词频出,最近又炒火一个——“积极废人”。“积极废人”专指那些热衷不断给自己树立目标,却很少能圆满完成的人。《北京日报》评论说 。其实,成功永远不可能自己从屋顶上掉下来,撬动它的支点只能是专注。 ①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倾力打造“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成长。 ②“积极废人”映照出的是现代人在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被动与彷徨,浮华喧嚣的环境、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专注成了稀缺的品质。 ③结果就是每一条外部飘来的信息,每一点外部环境的干扰都会让手中的事情停止,让心中的梦想永远停留在“做梦”阶段。 ④但问题恰恰在于选择太多、可依赖的东西太多,反而破坏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④③ |
3、 | 阅读,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1 )这段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 )A: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无限感慨。 B: 在后主面前表白自己,以求得信任。 C: 受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以身相报。 D: 在众人面前,宣传自己的曲折经历,表露出一种得意之态。 ( 2 )第一句,表明作者主要意思是( ) A: 表明自己出身低微。 B: 表明自己自食其力。 C: 表明自己不求功名。 D: 表明自己只求活命。 ( 3 )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C: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值倾覆,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4 )分析这段文字的写法,选择正确的一项( ) A: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B: 以记叙为主,在叙事中抒发感情。 C: 以记叙为主,在叙事中进行议论。 D: 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
4、 |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 ) A: 诸葛亮 B: 周瑜 C: 曹操 D: 关羽 |
5、 |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 隘口 湍急 麻痹 蜷伏 扼守 A: ài tuān bì juán èB: nài tuān bì quán è C: ài tuān pì quán è D: ài tuān bì quán è |
6、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5•12”大地震中,四川省绵阳市桑枣中学七百多名师生能安然无恙 , 得益于他们学校坚持如一的防震演习训练。B: 在莱芜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同学们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满怀激情的吟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曾经制造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2011年5月1日被美军击毙。 D: 目前,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尤其是住房的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
7、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B: 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敌阵,令对岸的敌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窜。 C: 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 , 废寝忘食。 D: 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富翁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愿意坚持,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8、 |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在大量的题海战中,常常使得我们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紧绷着的。B: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C: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D: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B: 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不会美好。 C: 但是众所周知,这绝不是老舍的原稿,因为它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揖动手术和大量删减后的节选本和删改本。 D: 但愿我的生活永远充满眼泪和欢笑:泪能够纯洁我的心灵,让我懂得生活的真缔与奥秘;笑能够使我接近我的同胞,是我赞颂神灵的标记。 |
10、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囫囵(hú) 鼎盛(dǐng) 瘦削(xiāo) 国殇(shāng) B: 侦缉(jí) 幌子(huǎng) 凝视(níng) 商於(yú) C: 收揽(lǎn) 非难(nán) 鞠躬(jū) 伫立(zhù) D: 犀利(xī) 睥睨(pì) 诡谲(jué) 稽首(jī) |
完成《春夜喜雨》阅读练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 )题目中哪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 2 )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 3 )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 4 )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事,应时而来。 B: 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 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 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 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D: 惧其不已也/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3 )结合文章语句分析愚公对移山为什么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
论阮籍菩啸
范子烨
阮籍之“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是自然。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境界,也是魏晋时代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我们看魏晋的人物品藻,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潇洒任真的举止和发乎天然的气度。“啸”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它是一种最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其发生只赖于人口,而与它物无关。“啸”能够随时踢给人们以抒发感情的良机,而表演者永远不会丢失他的“乐器”,所以它被誉为“上天赐与的魔笛”。不过,上天最早看中的赏赐对象还是以阮籍为代表的华夏古国的音乐家。
作为可变性和随意性兼备的口哨音乐,“啸”最足以显现阮籍的这种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和率意而动的个性特征。“喃”是自然之音,是天籁之音。阮籍之“啸”,达到了“以天为声”的音乐艺术胜境。
二是理性。桓玄认为“啸”能够表达深奥、微妙的旨义,能够契合人的精神、传达精神意蕴的声音。他举阮籍与苏门“长啸”的故事为倒,说明“啸”胜于“言”,言不能尽意,而“啸”则足以尽意。纵观魏晋时代。以坚持“啸”能尽意之说者居多,所以“啸”得以与清谈并驾齐驱,风行士林。清谈是以语言达意的,寄玄理于唇枪舌剑式的辩论之中;“啸”是以声达意的,蕴玄奥于口哨之音。此二者所传达的东西可以统称为“道”。依孙登之言,“真人”之“啸”深蕴着至大无边的“道”,它无所不在,无往不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啸”视为“传道之音”。当然,孙氏之说带有相当大的夸张成分,也不可完全据信。
三是情味。阮籍之“啸”,是一种十分强烈的感情活动,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许多才华横溢之士惨遭荼毒,成为上层统治者尔虞我诈的牺牲品。阮公临渊履薄,心怀危惧,忧愤深蕴。他的《咏怀诗》便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在以忧郁悲伤的诗笔抒发忧生之嗟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啸”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
孱弱与强劲,阴柔和阳刚,在他的身上交融为一。柔弱的是他的外表,刚劲的是他的内心。这就是阮籍“有力”的“哭泣”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啸,,正是阮籍心灵之哭的音乐艺术载体。实际上,就抒情达意而言,诗与“啸”,“啸”与诗,对于阮籍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如果说《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以诗的艺术形式激扬其心灵世界的天风海涛的话,那么阮公之“啸”,则是以音乐的艺术形式传达其对现实与人生的体悟与忧怀,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的个性。试想司马昭利剑在掌,炙手可热,阮籍面对他敢于啸歌不绝,那酣放的个性,那潇洒的气度,谁人可及!
显然,阮籍追求的是对生命本体与世俗尘寰的超越,希冀的是千载如一的永恒境界.幻想的是具有终极意义的玄学精神。他的希冀,他的追求,他的幻想,无不深寓于他的“啸,,声中,使听众在富于艺术美的情味中窥见他的超旷不凡。《大人先生传》所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品格。
阮籍之“啸”,是知与意的融合,是情与理的凝铸。他的血肉之躯在历史的秋风中早已凋谢了,他的“啸”声却仍然在华夏历史的长空里袅袅余回。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枷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阮公以其卓而不群的“啸”声,冲决了世俗的长提,震颤了权柄的桎梏。阮公之“啸”,其美何限!
(选自《北方论丛》,有删改)
( 1 )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影壁,是立于传统建筑大门里或者大门外的一堵装饰性墙壁。由于出入大门的人们都会与这堵墙壁打上一个照面,因此影壁又称“照壁”;又因为它曾经是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肃敬”之墙,也曾被称为“萧墙”。 作为附属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出现早、式样多,成为普通民居、皇家宫苑、庙宇道观等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②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这说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影壁。从材质上说,影壁可以分为砖影壁、石影壁、琉璃影壁和木影壁等几种,样式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
③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影壁之所以能够固化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需要。
④从务实的角度说,中国传统建筑一贯讲究内敛性、私密性与防御性的建筑原则:“家,居也”,“户,防也”。以传统民居——四合院为例,其特点是,院落四面皆有墙壁,墙壁之上不设窗子,家人的活动均在院墙内进行,仅有日启夜闭的大门与外面相通。如果大门开启,门外的行人很容易窥探到庭院内的活动,因此,影壁便担纲起了防人窥探、以别内外的务实之用。除此之外,在寒冷的冬季,影壁还能阻断院外的大风,御抵院外的寒气。
⑤从审美角度讲,影壁又有借门外之地界定建筑空间、突出门庭气势、传递美好期盼的作用。官署、庙观大门前设有影壁,则愈显森严、肃穆。典型者如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总长29.4米,总高3.5米,巨大的壁身上装饰有九条巨龙。九条巨龙姿态各异,盘身展爪,既华贵又威严,把皇家的气派彰显得淋漓尽致。居民建筑的影壁也不例外,在水磨青砖砌成的墙面上,或装点以吉祥花卉,或雕饰以“福”、“寿”、“鸿喜”、“纳福吉祥”、“开门见喜”等吉祥字样,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想,甘愿承受长久的寂寞;雄鹰为了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毅然接受严峻的考验;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梦想,敢于经受风雨的洗礼;流星为了自己瞬间美好的梦想,宁可付出沉重的代价。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请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