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太原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方希望法方保持克制,避免再次发生冲突导致事态升级,积极回应相关人员合理诉求,主张广大旅法侨胞依法、例行维权
B: 29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祖国的美好未来,也是绿色树苗
C: 多年来曾被“恐韩症”阴影笼罩下的中国足球队,在主教练里皮精心调剂下,找回了精气神,3月23日在长沙以1:0战胜韩国队就是最好证明
D: 为进一步加强“四项课程”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娄底市中小学“四项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娄底一中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D: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3、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
B: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
D: 《“飞天”凌空》是一篇通讯报道,体现了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爱国情。
4、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了到另一翻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B: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知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C: 前行是纯脆的。
D: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了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一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 《邹忌讽齐王纳谏》设喻说理,以小见大,由国事到家事,表明他是一位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的良臣。
D: 《出师表》一文,言辞恳切,“报先帝而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
6、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xù) 粼(líng) 瘫痪(tān huàn)
B: 岸(tí) 笑(nì ) 憔(chuì)
C: 温(xīn) 告(shòu) 分(qí)
D: 咱(liǎ) 散(chāi) 着(zuàn)
7、

对下面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马路上,公园里,金黄的落叶萧萧而下,稠密如雨,稠密如雪。②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③空旷的树阴垂覆的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时时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④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杨树叶子,如同绿色的积雪。⑤这难道是大自然有意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

A: 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落叶纷飞,如雨如雪的景色。
B: 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池边垂柳依依,招人喜爱的情态。
C: 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青翠的杨树叶子铺满地面的景象。
D: 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飘零的落叶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选自司马迁所著编年体史书《史记》、左丘明所著纪传体通史《左传》和刘向所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B: 《故乡》《骆驼祥子》《多收了三五斗》都通过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凄苦悲惨的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
C: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美》中谈到了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D: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他写的《白鹭》就属于前一类,而《石榴》则是后一类的代表。
9、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溅起波浪的飞沫。
B: 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承受阴影,于是,他信口说,走错了人家。
C: 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D: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乐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10、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 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 《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1 )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 2 )细细品味,如果把“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 3 )诗中用了多个叠句,这样会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句做简要分析。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4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夕阳中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摆动,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 “揉碎在浮藻问,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河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河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 5 )读这首诗的感觉像( )。
A: 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 领略自居易笔下琵琶女的弹奏
D: 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 1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博学善文(属:写)
B: 州召主簿不(就:赴任)
C: 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
D: 便客(语:告诉)
(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 )
A: 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 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 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 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 4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者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宇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积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是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地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 1 )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5 )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是人群

①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这是一句大实话。

②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掉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

③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④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⑤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

⑥人群是什么?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得到人群的接纳,每个人都磨掉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⑦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这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

⑧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人需要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变成社交。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乎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的空间,忽视自己的感受,泯灭自己的思想,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廖之坤∕文,选自《读者》2016年第1期,有删节)

( 1 )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 2 )第①段引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话,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 3 )第④段说“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请结合你的经验,举一个事例证明这个说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实的情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表示;⑤不得抄袭。
(1)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青春,是多么美丽的字眼!中学生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黄金时代,那么富有激情和美丽!但是,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发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未来。
(2)一句名言,一篇随笔,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眼神,一个物件,也能引起我们的回忆。让那些快乐的、哀伤的、激动的、委屈的、收获的、失败的……都来吧!来到我们心中,来到我们的笔下。
请你以“想起了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只是你的网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