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 元旦放假期间,前往世博园的游客络绎不绝。 B: 人们听了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后,不由得触目伤怀。 C: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D: 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牟取(móu) 绯红(fēi) 真谛(dì) 众目睽睽(kuí)B: 狩猎(shǒu) 迁徙(xǐ) 馈赠(kuì) 长吁短叹(yū) C: 炽热(zhì) 干涸(hè) 污秽(huì) 龙吟凤哕(suì) D: 繁衍(yǎn) 挑衅(xìn) 招徕(lài) 相形见绌(chuò) | ||||||||||||
3、 | 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 A: 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B: 初冬的清晨,田野上落叶缤纷,鸦雀无声 , 一切似乎都在睡眠中。只有你,故乡的小河,还在那儿昭示着生命的激情。 C: 大家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我们洗耳恭听 , 虚心接受。 D: 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 ,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 ||||||||||||
4、 | 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鲁迅——《朝花夕拾》 B: 《天上的街市》——诗歌——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C: 《金色花》———散文诗——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D: 《杞人忧天》———寓言——列子——《列子》 | ||||||||||||
5、 |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邕江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色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C: 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 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 , 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 ||||||||||||
6、 | 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学校对面的三、四十米处有一间小书店。(删去句中的顿号) B: 电影都快开映了,你是去呢?还是不去?(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C: 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最大的特点: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广告投诉增长。(把第二个冒号改为句号) D: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将树干或竹子并排扎成扁平状即可。 (把第二个逗号改为破折号) | ||||||||||||
7、 | 下列成语出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学相长——《论语·述而》 B: 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 C: 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 D: 世外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 |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折腰 嘶哑 相得益章 B: 阔绰 聘婷 持之以恒 C: 秘决 褴褛 根深蒂固 D: 嬉闹 弛骋 迟疑不决 | ||||||||||||
9、 | 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B: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C: 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D: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 ||||||||||||
10、 | 书法作品的落款是指在作品的一角留下作者、日期、地点等。落款的书体讲究“文古款今”,意思就是说正文书体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落款书体的出现时间。例如,楷书作品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但不能用隶书落款。下列四幅书法的正文和落款的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 2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龚遂,字少卿,山阳①平阳人也。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②不能禽③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遂见齐④俗奢侈,好末技⑤,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日:“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⑥收敛⑦,益蓄果实菱芡⑧。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 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节选自《汉书·龚遂转》) 【注】①山阳:汉郡名,在今沧州市东南。②二千石:指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官员,一般作为太守的代称。③禽:同“擒”,逮捕。④齐: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据有的区域,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一带。⑤末技:指工商业。⑥:课:督促。⑦收敛:收获庄稼。⑧菱芡:菱角和芡实。 ( 1 )下列各组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 B: 便扶向路 眈眈相向 C: 丞相、御使举遂可用 可爱者甚蕃 D: 狱讼止息 小大之狱 ( 2 )下列选项中“其”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穷其林 A: 其问千二百里B: 醉能同其乐 C: 不能指其一端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 3 )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渔人所见村落、房屋、良田、美池等情形,展现了桃花源淳朴的生活风貌。 B: 【乙】文中的“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渤海郡之前的勤俭之风。 C: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 【甲】【乙】两文都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作者从中感受到的当地人们特有的民风。 (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
阅读《回家的敲门声》,回答小题。
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①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很可惜,那时侯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 3 )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 4 )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5 )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磨 石
包利民
总有一种声音在梦境深处响起,如细细的雨洒落大地,如轻轻的风吹过满树的叶子,那“沙沙”的响声从遥远处传来,常常让梦里一片温暖。我知道,那是磨石磨刀具的声音,曾经在成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响起,却又穿透如此漫长的光阴,落进我的梦里,落进我的心底。
那时的磨刀石还不是有多精美的,其实就是从外面捡来的可以适合磨刀的石头,略微打磨周整就可以了。每一家每一户都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我们更多地叫它们磨石,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磨各种刀具,还能磨许多东西。我家的那块磨石就很大,也是长条形,就在院子的仓房旁,挨着仓房门侧的那块大青石。
闲暇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会在磨石上磨镰刀或者铡刀等常用工具,磨的时候,要不停地在磨石上洒水,是为了降低刀具由于摩擦产生的高温,可以使刀具不变形。而磨东西最多的,就是姥爷,那块磨石也成了姥爷的最爱。
在晴好的每一天里,在没有活时,姥爷都会在磨石上细细地磨那些木匠工具。即使那些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也依然磨得亮亮的。通常是在大磨石上先粗粗地磨一会儿,然后姥爷会拿出几块很小的细磨石,再细细地磨。常常是在午后,那沙沙的声音就会响起,那个时候,听着那熟悉的声音,竟会很安心,睡得无比踏实。可是在多年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午后,在睡梦中,猝然重逢之下,我竟从那美好的旧梦中惊醒。
那块石头由于长年的使用,上表面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平整,已经向下凹了很深,就像弯月的曲线。已不知姥爷守着它过了多久,石面上的工具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那一双粗糙的手与石面的细腻相对比,差距越来越大。姥爷就这样磨走了无数春去秋来,磨得秋霜纷飞染白了发,磨得腰身同石面一起渐弯。而那沙沙声音也在老宅里响了无数的日子,将时光漾起无数涟漪,虽如今远隔千里,却依然波荡着我的心弦。
有那么一个中午,睡下,却没有听到姥爷磨刀时的声音,一时竟是睡意全无。出去看,磨石仍摆放在仓房的门侧,七月的阳光在上面驻足,却是不见姥爷的身影。很是担心,怕姥爷受伤。在这块磨石上,他的手不知被割破了多少次,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被那些磨得飞快的刀具轻易地划破。于是满村去寻,却见姥爷正在一户人家,对着一堆木头挥汗如雨。
姥爷把一个刨刃递给我,让我回去帮他磨一下。我很兴奋地跑回家,学着姥爷的样子,在石面上洒上水,便沙沙地磨起来。如此近地听着手下发出的声音,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后来从乡下搬进城里,姥爷把磨石也带着,在城市的小院里,他也经常磨他那些再也用不到的木匠工具。声音如故,只是姥爷常常磨着磨着就停下来,身前的磨石亦默然,仿佛被无边的寂寞包围。
后来姥爷去世,又搬了几次家,那块磨石也不知失落在何处。可是那陪伴了我多年的声音,常在记忆深处响起,却从未在梦里出现。那沙沙的响声,就像轻快地脚步,只是一瞬间就跨过了无数时光。
又一个午后,再次于睡梦中听到熟悉的声音,醒来,那声音犹在耳畔。推窗看,小区里来了一个磨菜刀的老人,正在七月的阳光下,在一块磨石上,奋力地推动粗糙的双手。我找出了家里所有的刀具,就蹲在那里看老人磨,听那声音直入心灵,隔着那么遥远的岁月,又有了久违的宁静与安心。
(选自《北方新报》2014年10月20日)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在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