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 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2、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3、

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 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
D: 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4、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阻(è) 寒(jìn) 转弯角(mò)
B: 地(jiào) 瓦(lè) 锐不可(duāg)
C: 箱(qiè) 荒(miù) 巍巍(chàn)
D: 阴(cǎn) 绥(jìng) 月明风(qīng)
5、

找出给划线字注音中正确的一项( )

那一个个日子,都会在微露的晨曦中然而至,在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我们在希望的早晨里遨游书海,我们在躁动的青春中释放激情。闻着文字间流淌着的水墨香,我们将穿越六月深的天空,去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A: qiāo diàn shuì qīn
B: qiǎo diàn suì qīng
C: qiāo zhàn shuì qīn
D: qiǎo zhàn suì qīng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叙述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念,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念之苦。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光临”“垂爱”“奉送”“贵庚”都是敬辞。
B: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这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C: “是微信转账,还是支付宝付款?他拿不定主意。”这句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D: “一人之下”和“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都是名词。
8、学校开展以“语文在身边”为主题的“知识闯关大赛”,下面是小华同学抽到的一组闯间关题,请你和她一起完成。

[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④⑧⑫
B: ②⑤⑥⑨
C: ⑦⑩⑪⑫
D: ③⑥⑧⑫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秋日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古之情,音韵婉转,格调苍凉悲慨。
B: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实写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生动传神。
C: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其中“秦苑”和“汉宫”用了借古称今的写法。
D: 全诗除了第一句含有议论的成分,其余诗句都是寓情于景,没有议论。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诚惶诚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陆续出台的房改令意图大相径庭 , 都是想通过合理控制房价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C: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杂乱无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①并州: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 1 )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 2 )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馀,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竞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镬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

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日:“专治五子,毋及馀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记数千言________ ②赵先生居其下________

③诸生侧凛凛________ ④且一朴________

( 2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所诵书必与埒 缘溪行,忘路远近
B: 讲说甚详恳 武陵人捕鱼
C: 身先之 全石为底
D: 书面日 真无马邪
( 3 )翻译句子。

①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②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

( 4 )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作者:邹扶澜

①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 1 )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中“宝藏”的含义是指人身上蕴藏的能量和威力。
B: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C: 第①段用李广射虎的典型事例,证明人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的能量是巨大的。
D: 第④段通过列举美国戏剧的事例告诉我们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 2 )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人和动物在生命遇到危险时,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
B: 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能量和威力。
C: 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
D: 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 3 )文章连续运用李广射虎、青蛙实验、美国戏剧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将后两个事例调换位置可以吗?说说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 1 )选文第①自然段从“刚结束的上海书展”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说起,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全文,作者针对“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见解?
( 3 )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5 )下面两则材料哪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棵数百年的古树。有位路过的行人得知,觉得甚是可惜,于是在树上题诗一首:“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知府读了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撒销了砍树的命令。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与秋天同行

作文要求:

①充分理解材料,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话未道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