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专家表示,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解决。 B: 学校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 日本想要发展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D: 通过阅读《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
2、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传出山谷 C: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D: ①被尘土掩埋得有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帮助小林提高成绩,老师想尽办法,真是处心积虑啊。 B: G20杭州峰会落下帷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G20峰会文艺晚会。 C: 这次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D: 初三了,别的同学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
4、 |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教室,他在学习。”这句话中两个“在”词性相同。B: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讽刺力很强。 C: “仔细地洗”“洗衣服”“洗得干净”“洗和晒”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D: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
5、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擀旋 恬静 暖融融 不甚了然 B: 震憾 点缀 马前卒 人情世故 C: 怠慢 燎原 熙熙然 垂珠联珑 D: 屹立 好歹 破落户 大砌大悟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B: 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 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 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
7、 | 学习了敬词谦词后,同学们纷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赠给乙一本书,并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留言道:惠赠乙同学。 B: 甲决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乙,于是,甲对乙说:“敬请赐教。” C: 甲到乙府上找乙的弟弟玩,问乙同学道:“舍弟在家否?” D: 班会课发言时,甲这样进行总结:“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
8、 | 下面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甲)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严谨工整。B: (乙)的字体属于隶书,字形扁方,蚕头燕尾。 C: (丙)的字体属于行书,俊秀洒脱,灵动顺畅。 D: (丁)的字体属于草书,结构匀称,潇洒飘逸。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B: 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声音,一滴滴落在地上。 C: 既然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你的成绩不会令大家失望。 D: 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学生”,提升学生精神品质。 |
1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成名作品是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发表时也是他第一次署名“艾青”。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 B: 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光明”的歌手。 C: 1978年以后是艾青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诗人“归来”后,诗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鱼化石》《镜子》,长诗《光的赞歌》。 D: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十六字令 (乙)望岳(节选) 毛泽东 杜甫 山, 造化钟神秀, 刺破青天锷未残。 阴阳割昏晓。 天欲堕, 荡胸生层云, 赖以拄其间。 决眦入归鸟。 ( 1 )解释词语钟: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六字令》和《望岳》分别为甲、乙两首诗歌的题目。 B: 两首诗歌都突出表现了“山”之巍峨高耸。 C: 两首诗歌都借描绘“山”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诗人心中建功立业的豪情。 D: 甲被称为词中“小令”,乙被称为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公将鼓之()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④今日是也() ( 2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 以君为长者 , 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 3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庸夫/之怒也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臣未/尝闻也 D: 下视/其辙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年6月7日《教育导报》
(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_______
夜读三:________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 2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①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请品析该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 3 )结合语境,谈谈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十二三岁的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拼搏,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淡漠;多了一份关爱,少了一份自私;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今天,我多了一份 ”为题,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