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从《梅岭三章》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B: 述志诗 C: 叙事诗 D: 写景诗 |
2、 | 下列对名著阅读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绘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该书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一部科学和幻想巧妙结合的作品。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洋溢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C: 《格列夫游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乔纳森·斯威夫特,小说讲述了船医格列夫因海难等原因依次流落到大人国、小人国、飞岛、马(慧骃)国、女儿国等地的经历。他曾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慧骃国,该国的马是文明理性的载体,而“耶胡”是军队、警察的代表。 D: 《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主人公简.爱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时,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她是一个渴望自由幸福并对更高精神境界有追求的人。 |
3、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 温故而知新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屠乃奔倚其下 去后乃至 D: 恐前后受其敌 一狼洞其中 |
4、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师德宣讲活动中,单老师的演讲声情并茂,惟妙惟肖 , 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B: 腊月刚至,人民公园梅花竞放,红梅白梅争奇斗艳,落英缤纷。 C: 在手工创作比赛中,王珊珊同学别有用心地创作了一件《友爱三人行》作品,荣获了第一名。 D: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只有广泛涉猎并融会贯通 , 才能学有所成。 |
5、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缠络 脑髓 纳凉 人生鼎沸 B: 蝉蜕 蜂密 纠纷 见义勇为 C: 探测 赠送 寂静 花团锦簇 D: 夹逢 软弱 矮小 废寝忘食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抵抗日军侵略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并被残忍地杀戮了。 B: 说话若毫无顾忌,情谊再深,也会使人心生芥蒂。 C: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D: 疲倦是一种淡淡的腐蚀剂,当它无色无嗅地积聚着,潜移默化地浸泡着我们的神经,意志的酥软就发生了。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 《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C: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D: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
8、 | 对下列书法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楷书 草书 行书 篆书 C: 楷书 隶书 行书 篆书 D: 楷书 草书 行书 隶书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煤矿事故。B: 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与动物友好相处,相安无事。 C: 楼房鳞次栉比 , 街道平坦宽阔,这是襄阳市城区的美好景象。 D: 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伪和骄傲。 |
10、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③②①⑤④ C: ⑤②③①④ D: ⑤④①③②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数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①,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注】①病夫:指诗人自己,当时诗人正抱病在家。 ( 1 )诗歌首句中的“欺”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 )此诗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食用,吃。 C: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D: 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 2 )与“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其真无马耶? D: 其真不知马也! ( 3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B: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 C: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可以吃掉一石粟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想让马鸣叫又不知道怎么让马知道自己的意思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说》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 《马说》一文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D: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抱憾老娘
刘静沙
①娘,您终于回到您日思夜想的家了。现在,您已经躺在桃园村太阳坡的怀抱里,躺在大旧坡前堆起的黃土下。
②安葬老娘的那天,回想她的一生,深感她就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轻轻飘落的纸钱;如此微小,微小得就像那晶莹的雪花,在我们刚想把她捧到手里、拥进怀中时,地就融化得无影无踪,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遗憾。
③老娘去世后,我惭愧地意识到,对她了解得太少太少。
④她的娘家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处的栾川县白土乡康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十四五岁的父亲跟着爷爷奶奶逃难到白土乡,在那里认识了她。听老娘零零碎碎说过,她的父亲是教书先生,地小时候在道上和豹子对视过,也在麦田里遭遇过大蟒蛇。土改时,她オ和父亲带着奶奶,拉扯着大姐二姐,一道走了几天几夜,回到嵩县老家的桃园村。老娘的去世,使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和拼接当年的更多细节,她( )的一生,已如那山花一样,荣荣枯枯,终归于沉寂。
⑤老娘一生( ),和父亲一起养活大了我们兄弟姊妹八个。八个孩子是八张吃饭的嘴,在那凭工分吃饭的年代,老娘和成年劳力一样,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割草喂猪。为了一家吃饱饭、吃好饭,她( ),槐花、柳絮、榆钱也能做的花样百出,但毕竟饭少人多,全家人不齐她不让开饭,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干重活的父亲,饭多还好说,饭少了锅里反而总会剩一两碗饭没人盛,老娘只得拿着勺子,这个孩子匀一口,那个孩子匀一口,自己则最后刮锅边的锅巴。
⑥她和父亲都不识字,却最重视读书,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了大学生。
⑦老娘一生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记得我们和邻居公用的那堵墙,中间有个地方低一些,只要我们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从墙头递过去;家里办喜事了,剩下的肉菜,她也要我们一碗一碗的给左邻右舍送。当时,四乡八村很多人来认干亲戚,老娘一生认了多少干儿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而我们算都算不清楚。
⑧老娘一生辛劳,始终不愿意给别人甚至子女添麻烦。母亲腿脚灵便的时候,不管在哪个子女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什么活都千。老娘不幸患病住院后,她从不谈问自己的病情,乐观豁达。老娘去世后,二哥讲了一个老娘一直不让说的往事,有一日清晨,早早起床的她为了不打扰家中子女休息,没有开灯,蹑手蹑脚去卫生间时摔倒在了客厅里,同样因为不愿打扰家中子女,她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爬到沙发边,自己扶着沙发才站了起来。老娘去世后,我们怎么都回想不起来她给我们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地去世的时候也没给我们交代任何事。
⑨办完老娘后事回郑州的路上,思及她平凡操劳的一生,难以名状的遗憾和愧疚一次次涌上心头,一次次抑制不住泪流满面。老娘啊,我刚买了新车,想带您回趟栾川白土康山的老家,再来郑州我的新家住住的心愿,只能落空了;大哥、二哥说的等您病轻了,带您去附近景点转转的愿望,也无法完成了,尤其是让您清醒时回家的愿望更是永远也无法实现了。
⑩老娘啊,您的一生来得默默无闻,过得清清爽爽,走得安安静静。您和全天下大多数母亲一样,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对我们来说,您却永远是最伟大的那一个。
选自《河南目报》2019年3月20日
( 1 )根据文章内容,对文章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要我们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从墙头递过去。
②蹑手蹑脚去卫生间时摔倒在了客厅里。
( 5 )作者在称呼老娘时,有时称“您”,有时称“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多次变换人称的用意。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姑苏看水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到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徵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树要成材,需要园丁的修剪;玉要成器,需要工匠的打磨;青春,同样需要雕琢,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
请以“青春需要雕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二: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商人请人们帮忙把陷在泥泞中的货车拖出来,并约定按每人出力的大小支付酬劳。两个滑头混在人群中,喊着响亮的号子,做出夸张的表情,但并不真正用力。事后,两个滑头只分到很少一点钱。他们去质问商人,商人说:“我没有注意你们的号子、表情,我只注意你们留下的脚印。”众人朝商人手指的方向望去,两个滑头的脚印都非常浅,而那些真正卖力气的人,脚印都深深地印在土地上。
要求: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