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遵义的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被深深地折服了。 B: 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C: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品:衣服、球鞋、手帕、衬衫、拖鞋等。 |
2、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
3、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 , 十分拥挤。 B: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 C: 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 , 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D: 即使是站姿方向这样很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一次击球的失败,即平常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4、 |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工匠们传承、坚守、钻研、创新, 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 ②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 历史人物。 ③清晨,漫步在桃花湖畔,阵阵 的鸟鸣声,我的心情更加愉快。 ④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将书法艺术真美表现的 。 A: 追求 评判 清脆 淋漓尽致B: 追赶 判断 清冽 惟妙惟肖 C: 追赶 判断 清脆 惟妙惟肖 D: 追求 评判 清冽 淋漓尽致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 经过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终于出征深海。 |
6、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荷叶铺满了河面,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B: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 在这些词中,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D: 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大约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
7、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其一犬坐于前 D: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8、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数的城市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②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③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 。④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⑤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 A: “复杂”“简单”“交织”“平芜”均为形容词。 B: “回荡不已”“清冽蔚蓝”“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均为联合短语。 C: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此句为转折关系。 D: 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应为。②④③①⑤ |
9、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华山的深处人迹罕至 , 到处弥漫着缥缈的雾气,或许这里还隐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B: 一夜过去,看到眼前被暴雨冲垮的桥梁,大家都面面相觑 , 不知如何是好。 C: 《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让每一个接触它的同学手不释卷。 D: 会议现场万籁俱寂 , 正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
10、 | 尧尧上网络聊天室,看到屏幕上出现了下列文字和语音对话,出现的书写及读音错误共3处的一组( ) A: 小航:昨天1班怎么了,课室一阵暄闹,人生鼎沸。小凡:对呀,还听到哽(gěng)咽(yè)声呢,谁哭了?B: 睿睿:小哲课间无所是,在课室里踱来踱去吃着鸡爪,不小心把小白的东西打烂了。大蔡:该不会是小白最喜欢那个有玉簪(zān)花图案的杯子吧? C: 子靖:是的。小哲还站在那里讪(shàn)笑,气得小白拿起塑(suò)料尺打小哲,却不小心把他的眼眶(kuàng)打红了。大蔡:所以是小哲哭了?老师又该惩(chěng)罚谁呢? D: 小航:谁知道呢!1班的生活真是“激情彭湃”,“色彩斑谰”啊!睿睿:嘿嘿,梁实秋《同学》里不是说了吗?“同学就是要打过才会相亲相爱的”,这种情况亘(gèng)古皆如此。 |
阅读《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本词上阕描写边塞________ , 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________的艺术风格。( 2 )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 “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 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 1 )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2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近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 1 )梳理本文的主要情节,填空。①________→男文友埋怨煞风景→②________→③________→大家深受感动
(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 3 )本文第⑩段属于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链接材料)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的雨》)
本文和链接材料分别写到了“茉莉”和“缅桂花”,卖茉莉的老太太和卖缅桂花的房东,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种花的作用又各有什么不同?
①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日前教育部在官网就此提案公开答复。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②(A)尽管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较少,但繁体字仍然具有一定的识读必要性。(B)文字具有表达信息的功能,繁体字因其字形复杂,可以显示更多信息,也能更好传递文字含义。(C)人们阅读古籍、书法写作或与港台地区进行交流时,识读繁体字也会带来诸多便利。(D)
③首先,汉字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传承和保护繁体字的前提就是要尊重这些规律。简体字较于繁体字而言,认知、书写更为方便,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且,繁体字和简体字同属于汉字系统,共同服务于人们的交流需要,二者本来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刻意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带来人们交流不适。我们应当寻求整个符号系统的优化,字和字繁简相宜,而不是重繁轻简或重简轻繁。
④其次,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繁体字并不适合纳入到这一范畴中来。一则,简单繁体字的识读,早已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二则,更为全面的繁体字识读教育更适用于有专业需要的人学习,在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繁体字的门槛不高,掌握它不是难事。如果将繁体字纳入通识教育,势必要增加对识读繁体字的考核,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繁体字的兴趣。
⑤实际上,保护繁体字有很多更为简单易得的方式,比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繁体字有关的文娱活动等。只要繁体字在人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就一定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和兴趣,这比传统课堂教育的方式成本更低、收效更好。在尊重汉字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保护繁体字有多种方式和开放心态,不必执着于一定要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 1 )结合文意,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4个字)。“而从汉字发展规律和教育体系两方面而言,如果将识读繁体字纳入到中小学教育范畴,未必是一种好的保护繁体字的方法”
( 3 )根据第③自然段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我们应如何尊重汉字发展规律?(限25字以内)题目:走进初中生活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走进了初中校园,大家都会有许多感想,请把它写出来。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