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韶关市第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
|
|
|
|
|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岳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 今人赞叹不已。 B: 5月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提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C: “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D: 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讴歌 田竞赛 汗马功劳 自作自受 B: 树梢 水龙头 趾高气昂 温文尔雅 C: 怠慢 冠名权 忠言逆耳 怨天忧人 D: 喝采 天燃气 不屑置辨 承前起后
|
3、 | 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________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________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________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________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________ A: ,?:“……。” B: 。?:“——。” C: 。!,——。 D: ,!,……。
|
4、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其中。 B: 《故乡》《孔乙己》两篇作品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 《变色龙》是英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D: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电影《中国机长》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B: 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 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 长春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
6、 | 下列故事不属于林冲的是( ) A: 棒打洪教头 B: 误入白虎堂 C: 斗杀西门庆 D: 大闹野猪林
|
7、 |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 . 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 B: 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 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 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
8、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B: 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C: 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D: 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男女运动员一共夺得17枚金牌。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这些贩黄窝点曾一度销声匿迹,待风声一过,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B: 他的话高屋建瓴 , 对中美贸易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 , 要努力学习才是。 D: 他一心想往上爬,这次被上司破格提拔,他感激涕零地流下了眼泪。
|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 1 )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第二句的画面。 ( 2 )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 1 )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 2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 4 )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①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②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 3 )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纵观五千年发展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却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归根结底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由此可见, 。
②伟大民族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秋瑾曾说:“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国家兴盛、民族存续所系就是中华儿女最大的公义所在。晚清时期,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千万英杰勇敢地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满腔热血投身革命,英勇就义。他们用生命诠释大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牺牲精神。
③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在无数艰难险阻、惊涛骇浪面前,中华文明没有中绝,而且成为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正是因为深植于中国人骨子里敢于斗争的豪迈气度。长征路上,若没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红军将士怎能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新中国成立之初,若没有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人民志愿军怎能克敌制胜,打出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改革开放之初,如果没有敢闯敢试的斗争精神,建设者怎能突破传统、闯过险阻,开创经济繁荣的新局面?正因为有这种敢于斗争的豪迈气概,才能有如今的万象更新,岁月静好。
④毛泽东曾借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明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抗疫期间,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却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抗疫一线,与病毒赛跑。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危难之时起身逆行,所有人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难,为了“大家”的安康奔赴前线。他们以壮烈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将无我”的价值原则,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精神风范。这种追求大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境界,同样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⑤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命运经受大挫折、前进遇到大考验时,持续锻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图景,而这种精神图景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 1 ) 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 2 )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第②段列举秋瑾和谭嗣同的例子,论述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为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乙】第③段用反问构成排比,有力论证了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丙】第④段由名言引出作者观点,继而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阐释“我将无我”的价值原则。
( 3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从下面的诗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说诗句中体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
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答案
1、 | A
 |
2、 | B
 |
3、 | B
 |
4、 | C
 |
5、 | C
 |
6、 | D
 |
7、 | C
 |
8、 | C
 |
9、 | D
 |
10、 | B
 |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答案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答案
( 1 )左手捻着鲜嫩的花枝,右手高举酒杯,昔日与好友在林中共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n\n ( 2 )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花枝与杯人格化,作为诗人提问的对象,突出强调诗人是独自赏花饮酒,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落寞心境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n\n
 |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答案
( 1 )【第1空】称赞,赞许 【第2空】效法 ( 2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3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 4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答案
( 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 2 )①对学生关怀备至
②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
( 3 )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 4 )
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 5 )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 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 1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 2 )【第1空】乙
( 3 )我选李贺的诗句。文中说“伟大民族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李贺的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所以李贺的诗句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是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四、写作(分值:60分)答案
例文: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在人世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真情。其中包括着父母对我的爱,也有老师对我的教导,还有同学对我的关照……可那件事情却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使我至今都难以忘怀。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陌生人之间的真情。 记得那一天放学,天气十分晴朗,我像往常一样来到站台,准备坐公交车回家。一到车站便有一辆公交车飞快地从我眼前驶过,我看了看车牌:对,没错,那就是我要坐的车。接着,我便上了车,找了个位置坐下来。一路上我都在东张西望,盼望车子能够快一点到家。过了一会儿,公交车开到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地方:咦?车子怎么开到这儿来了?是改了路线吗?当时,我什么也没有想,于是就火急火燎地“跳”下了车。这时,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正当我准备换一辆公交车回家时,一摸口袋便愣住了:我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公交卡也没带,我该怎样回家呢?这时的我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是好。我越想越难过,眼泪也情不自禁的从眼眶里流出来。 天气也似乎要和我作对:天色已渐渐变暗,肆虐的风越刮越猛,竟然还下起了毛毛细雨。路灯越来越亮,街上的行人却越来越少,这使我愈加惊惶。我再也忍不住了,哭出声来。 这时,从我的身后出现了一个人影,我抬头一看,是一位长发披肩、手提挎包的阿姨。她一看见我就关切的问我:“小朋友,你怎么了,是迷路了吗?”我摇摇头,带着哭腔说道:“我坐的公交车改路线了,现在钱和公交卡都没有,我回不了家了……” 还没等我说完,阿姨就从包里递给我一元钱,说:“小朋友,快回家吧!不要让你的爸爸妈妈担心你!”还没等我对她说一声“谢谢”,她便消失不见了。 这时,风也没有之前那样猛了,雨也停了,我惊惶的心也顿时平静了下来。随后我乘坐公交车回了家。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那位阿姨的面容我也记不清了,但是她对我做的一切我都将永远铭记在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指尖溫暖╮微笑了谁的过往”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