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妈妈对经常与网友聊天的女儿说:“你不要再与网友聊天了,妈妈怕你被坏人欺骗,也怕你分散精力,耽误学习。”女儿回答说:“____________” A: 我有我的权利,你强行剥夺我与网友聊天的自由是违法的。 B: 我求你别唠叨了,我以后不与网友聊天不就得啦。 C: 谢谢提醒,我会注意,请妈妈允许我以此交流思想,缓解压力吧! D: 好吧,我可以不与他们聊天,但我给他们发短信或打电话总可以吧。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 , 他的功劳不能忘记。 B: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 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尓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
3、 |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沙橘洲音乐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烟火,把这个橘子洲头的上空映的无比绚烂。B: 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趋之若鹜 , 电影院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D: 远亲不如近邻 , 很多老人与邻居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互助养老”的模式。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倏忽(shū) 发绺(liǔ) 颓唐(tuí) 鲜为人知(xiǎn)B: 憎恶(è) 惩罚(chéng) 弓弦(xián) 人声鼎沸(fèi) C: 脑髓(suǐ) 恣情(zì) 殷红(yīn) 长篇累牍(dú) D: 收敛(liǎn) 攒聚(cuán) 脊梁(jí) 蹑手蹑脚(niè) |
5、 | 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面》对鲁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B: 《赵普》叙事简洁,详略得当。如文章没有说明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何奏荐此人,而重点记叙一奏、再奏、三奏、四奏,通过“复奏如初”,显示赵普的为人,反映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C: 《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全文重点部分是议月亮,立意深刻而丰富。 D: 《三颗枸杞豆》运用回忆的手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与教育。从全文看,作者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
6、 |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几个手指飞快捏弄 ②右手依然端杯饮酒 ③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 ④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⑤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A: ②③④①⑤B: ④③①⑤② C: ④③①②⑤ D: ②④③①⑤ |
7、 | 下面对《朝花夕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书名《旧事重提》,以散文的形式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五猖会》写的都是鲁迅的童年生活。 C: 《朝花夕拾》塑造了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D: 《五猖会》中父亲强迫背书,给年幼的“我”留下心理阴影,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珠海作为一座旅游文化名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 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玩。B: 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 , 终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C: “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 我们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话剧团都办得绘声绘色 , 其中合唱队还代表我省中学生到国外演出。 |
9、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看见爸爸在玩手机,浩浩说:“你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从来不管我的事情,有你这样当父亲的吗?” B: 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学习委员垂询。 C: 会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把手机调到震动或者静音状态,否则后果自负。” D: 李明考试失利很难过,同桌安慰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了,加把劲,下次一定能考好。” |
10、 |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的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的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些福州的伬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___________ A: 管竹琴弦乐齐鸣B: 婉转莺歌凌紫烟 C: 千秋雅调遥相闻 D: 月明水榭客听歌 |
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B: 聂政之刺韩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 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B: 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压倒秦王。 C: 用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D: 唐雎冒死和秦王抗争,让秦王辞穷色挠,他的这种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布衣之怒 ________ ②以头抢地耳 ________ ③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 ④寡人谕矣 ________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5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⑥炊烟是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我的赏析:
如果
龙应台
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机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我低头读报。
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他曾经是个眼睛如小鹿,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英勇事迹完整地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采访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水”?“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船叫什么名字?几吨的船?
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跟不管那是什么人,说:“对不起,老人家不能站太久,您可以让我们先进去吗?”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那你过来扶着他!”如果不知为什么,那门“哔”一声响起,他又得退回,然后重来一次,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我会亲吻他的额头,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恼怒而凌厉的声音:“坐下,坐下,你坐下!还没到你急什么!”
(选自《目送》,有删减)
( 1 )飞机上偶遇的老伯伯,作者说“我太知道他的身世”了。请结合上下文概述作者所知道的老伯的身世。①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作者连用五个短语,这样表达有何好处?)
②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水”?“羊坝头”怎么写?(作者写自己不厌其烦地“敲问每一个细节”,有何用意?)
( 3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恼怒而凌厉的声音:“坐下,坐下,你坐下!还没到你急什么!”
作文。
题目:我多么想———————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
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心声。有的想与父母说说久藏心里的话;有的想向同学倾吐自己的心声;有的想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选择一个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