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昌邑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袍子 理智 镀金 狡滑
B: 钦差 雕像 凯歌 聘请
C: 虚荣 滑稽 头衍 澄澈
D: 愚蠢 庇护 爱慕 绵廷
2、

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搭配有误的是( )

A: 《沁园春》 《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
B: 《故乡》 《呐喊》 鲁迅
C: 《我的叔叔于勒》 雨果 法国
D: 《敬业与乐业》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哥哥很爱看书,不过他只对漫画书感兴趣,对于文学类书籍总是袖手旁观
B: 他的球技非常棒,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水平,令人称赞。
C: 草原上的牛羊在牧民的驱赶下回到了圈里,井然有序,络绎不绝
D: “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4、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 《红星照耀中国》中,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赴日本、欧洲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党的领导人是周恩来。
C: 花果山的石猴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弼马温、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D: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诈,体现了人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更具真实性。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遍候着,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 今日,学校为了给学生们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中考,特意在同学们必经的校门口贴出一副对联“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 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作文字游戏吧!”
D: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寻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现代汉语词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红海行动》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7、( )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使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A: 萤火虫
B: 黄蜂
C: 园蛛
8、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外貌描写)
B: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语言描写)
C: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动作描写)
D: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动作描写)
9、下列划线的字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 问(jié) 孤(shuāng) 急(huáng) 奔(sàng)
B: 交(xiè) 狼(jí) 唐(tuí) 琐(xiè)
C: 尴(gà) 烦(zào) 败(tā) 笨(zhì)
D: 愧(zuò) 荒(bì) 取(dì) 接(jì)
10、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帷幕 疏理 消声匿迹 酣畅淋漓
B: 揉躏 屹立 沁人心脾 眼花瞭乱
C: 找茬 眷念 有恃无恐 黯然神伤
D: 炫酷 委婉 相形见拙 应接不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济慈的另一首诗《蝈蝈与蟋蟀》,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蝈蝈与蟋蟀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歇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 1 )试指出本诗在翻译上与课本中选用的《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不同?
( 2 )本诗中在最后引入了人的形象,这使得本诗又具有了自己的内涵,试以此为突破点,分析本诗在主题上有何用意,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中国古代哪类诗歌?
( 3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

冬景:________

( 5 )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 6 )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 1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学舍(私下里,偷偷地)
B: 儿如此(不聪慧,迟钝)
C: 不听其所为(通“何”,为什么)
D: 若不见(安详的样子)
( 2 )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与他求学经历密切相关。结合选文,试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

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⑪“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⑫“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⑬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⑭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⑮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⑯“怎么了?”爸爸问他。

⑰“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⑱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⑲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⑳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㉑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㉒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1 )在文章中,作者与生前的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

( 2 )㉑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 3 )㉒段写阿三和阿三的述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4 )请将《风筝》中节选的片段与文章中画线部分进行对比阅读,探究鲁迅在关怀爱护少年儿童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风筝》

阅读《拉萨的阳光》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对于拉萨,最不好描述的,就是她的阳光。灿烂和明媚这样的词,过分通俗,实在一般,用这样的词汇去描述拉萨的阳光,显然是愧对了那轮充满了雄性风采的太阳。在被拉萨的阳光晒得发红时,晒得发黑时,照射得完全睁不开眼睛时,我才觉得这阳光是那么刚烈,那么威猛。她是一种光的倾泻,光的奔腾,光的瀑布,从九天之上,狂野地飞泻而下,照射得山是山,水是水,树是树,草是草,一点不黏糊,丝毫不朦胧,没有暗角,唯有亮堂、清晰、分明,使人宁静,也叫人疯狂。
②在拉萨的阳光下,我就想喊,想吼,或者是胡乱狂叫,而且声音是越大越好,最好是在峡谷间撞出金属般回声,最好是经久不息,让这歇斯底里的狂叫声,梭子一样在密密麻麻的光线中穿来穿去,织一条光与声的哈达,献给这个世界屋脊和她的民族。
③在刚烈而威猛的阳光里,就是再萎靡、再猥琐的灵魂,也会被晒得强健与粗犷。所以,那些藏族汉子,全都那么健壮,像松,像塔,像大山,与他站在一起,立即感到矮小、单薄、寒碜,就暗暗怨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藏族人。而那些藏族姑娘,全都那么健美,她们脸蛋上的高原红,像霞,像火,像太阳,冲着你一笑,立即感到无限的温暖,不尽的热情。
④在拉萨的阳光里,那些山,钢蓝;那些树,翠绿;她的空气,没有浮尘,吸上一口,淤积在肺腑深处的浊气,立即被荡尽。她的河流,那么清澈,那么明净,每一朵浪花都晶莹得脱俗,每一层波浪都透明得纯真,那些旋涡,回旋着的似乎不是水,而全是明净、清澈、鲜亮等等这样一些词汇。在这样的环境里,藏民的房子,就显得尤其艳丽和华贵。那些房屋,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大红色的,被阳光一照,那一个个红色的窗户就像是一个个相框,站在房子外看,它里面镶嵌着藏族姑娘甜美的笑脸;站在房子里看,它里面镶嵌着雪域高原的风光。
⑤最使人感到神圣的,是阳光下的寺庙。那些寺庙,或是在山凹里,或是在山坡间,或是在山顶上,无论在哪里,全都是那么庄严、肃穆、宁静而圣洁,而且十分透亮与醒目。在晨曦中,当整个高原还是一片黛青色,寺庙就已经非常明亮了,它洁白的墙、朱红的窗、五彩缤纷的檐,似有圣光,又像有神韵,以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般的灿然,吸引着心灵,呼唤着灵魂。在太阳完全沉下去后,但天空中依然还有余光,这时候,站在远处瞭望,那山崖上寺庙的剪影、经幡的剪影,是暗红色的,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又像圣者的背影,或者像天堂的幻影。望着寺庙和经幡的剪影,心头的浮躁就被抹去,血管中的欲望就彻底沉寂,剩下来的,只有神圣与庄严,满满当当地装满心灵。这样的时刻,不愿离去,只想坐在剪影的对面,遥遥相望,静静地想,深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拉萨的阳光勾勒出的寺庙与经幡的剪影,雄浑、苍茫、悠远、厚重而又深邃,潜心读上一个黄昏,就足以影响漫长的一生。

( 1 )文章写了拉萨阳光的哪些特点?

( 2 )拉萨阳光下的寺庙,为什么被作者认为是“最使人感到神圣的”?

( 3 )对文中画线部分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 4 )结合文章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四、写作(分值:60分)
触摸,即接触着,感受着。世间有许多美好,让我们为之动容。触摸真情、触摸幸福、触摸阳光、触摸自然、触摸经典……你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请以“触摸 ”为题目,或叙述经历,或抒写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抱歉、我不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