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株洲市五里墩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 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B: 秦王不(高兴)
C: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道歉)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勤奋努力,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C: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工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3、

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平静)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喙(鸟类和昆虫的嘴)
B: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精致(精巧细致)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孪生(同一胎出生)
C: 纳罕(惊奇、诧异) 应许(相许) 低回(低沉) 具体而微(整个身体都已具备了)
D: 闲适(清闲安适) 泯灭(消失) 获盗匪浅(得不到多少好处) 卖弄(展示)
4、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的修辞。
B: “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 欧阳修,号放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是正确的。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此时正是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 。风来了,楼房和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

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④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房和山影

⑥梅河两岸的楼房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莫言从“内部”________中国社会,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挖掘了其中最隐秘的真实。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________。

③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________了沉沦在冷漠与麻木中的人们。


A: 审视 期待 警醒
B: 审查 期盼 唤醒
C: 审查 期待 唤醒
D: 审视 期盼 警醒
7、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招徕 烦躁 冥思遐想 颤巍巍 恪尽职守
B: 荣膺 芳馨 吹毛求疵 文绉绉 红装素裹
C: 斑斓 要决 叱咤风云 蓝汪汪 暗然失色
D: 襁褓 狼藉 相形见绌 痒酥酥 心无旁骛
8、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
B: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侠肝义胆、嫉恶如仇、脾气急躁却又粗中有细的鲁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红岩》中的刘思扬虽然是资产阶级出身,却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D: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梁启超,现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任公,号卓如,又号饮冰室主人。
9、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沙橘洲音乐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烟火,把这个橘子洲头的上空映的无比绚烂。
B: 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趋之若鹜 , 电影院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D: 远亲不如近邻 , 很多老人与邻居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互助养老”的模式。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惟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B: 为更好地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蒙山县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
C: 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才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D: 5G之所以能飞速发展,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快的连接速度,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造成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②端居:闲居。 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 1 )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二字的表达效果。
(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不惊错________

②鼠何老虫________

( 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________

( 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 1 )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 2 )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
( 3 )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________;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________。

( 4 )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 5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á shè

________


( 2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

( 3 )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

( 4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 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 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 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 5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捏把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想要的,你一直不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