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难道 难免 灾难 B: 中饭 中风 中暑 C: 宿舍 舍得 舍弃 D: 相宜 相距 相映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切商品都蕴藏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B: 生命是一种缘,你蓄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 C: 9月19日,国家主席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时表示,希望美方谨言慎行 , 不要介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要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令时局更加复杂的事情。 D: 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无数朵浪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锐不可当。 |
3、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B: 春天到了,凤凰广场上桃花啊、杏花啊、梨花啊,都开满了枝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赏。 C: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 D: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蜷(juǎn)缩 红桧(guì) 愠(yùn)怒 受益匪浅(fěi) B: 镂(lòu)空 蹊(xī)跷 龟(jūn)裂 退避三舍(shè) C: 愚氓(méng) 关隘(ài) 女红(hóng) 自给自足(jǐ) D: 撰(zhuàn)写 歉疚(jiù) 惩(chéng)罚 如火如荼(tú) |
5、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译: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C: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D: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译: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
6、 |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紫色信笺拿出来,认真地读着每一个字。 B: 他早饭也没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来覆去考虑该怎么办,一时竟找不出主意。 C: “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D: 祖父和老战友相聚,客厅里不时传来他俩哄堂大笑的声音。 |
7、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土——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 人脸识别准确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 C: 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 D: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
8、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B: 陶渊明,西汉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C: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品有《基地》《新疆域》。 |
9、 | 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惊骇(hài) 调和(tiáo) 矫揉造作(jiǎo) B: 诓骗(kuāng) 中伤(zhòng) 歇斯底里(xiē) C: 濡养(rú) 坍塌(tān) 间不容发(jiàn) D: 桑梓(zǐ) 筵席(yán) 自吹自擂(1éi) |
10、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圈套/圈养 肖像/惟妙惟肖 参天大树/参差不齐 B: 高亢/伉俪 敬业/以儆效尤 泱泱大国/怏怏不乐 C: 纤夫/纤维 记载/风雪载途 屏气凝神/天然屏障 D: 戏谑/虐待 肄业/肆无忌惮 大加炫耀/头晕目眩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1 )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 )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3 )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含义。①吾始困时________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________ ③知时有利不利也________ ④吾尝三战三走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 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4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孤独的树
席慕蓉
①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②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造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城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者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③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④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⑤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放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⑥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裁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⑦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⑧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⑨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⑩“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⑪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⑫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⑬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⑭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拓展链接: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学爱真情。
( 1 )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那一棵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其特点。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我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
( 3 )席慕蓉曾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作者在见到那棵树的当时和离开那棵树时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怎么样的?而多年后她的心态又是如何的呢?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态,提笔后无法正确写出具体的部首结构。网络拼音文字机械性快速传递替代了以往的大脑记忆储存,这种书写缺失正慢慢造成年青一代的“汉字失忆症”。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
阅读上述文字,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论述有力。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