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予 漩蜗 震耳欲聋 川流不息
B: 颠簸 缅怀 慷慨激昂 名幅其实
C: 瞭望 抉择 格物至知 纷至沓来
D: 挚爱 推搡 接踵而至 义愤填膺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léng) 胧(móng) 竹(biǎn) 绑(fù)
B: 恣(suī) 五缺土(xíng) 褴褛(lán lǚ) 骨(quán)
C: 潺(chán) 容华贵(yōng) 笑(chǐ) 阔(chuò)
D: 白(shà) 断(juē) 样(mó) 然(wǎng)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 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B: 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 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D: 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临沂市第八届全面健身运动会,发令枪一响,近万名健身爱好者忘乎所以地向终点——市文化广场奔去。
B: 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吃透这些材料,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就会左右逢源
C: 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 , 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 《经典用流行》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美的韵律相得益彰 , 让传统文化在古今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________,他们只当耳旁风。

②一阵风________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

③何满子的爷爷,________已不可考。

A: 斥责 奔下 姓名
B: 断喝 冲下 名讳
C: 辱骂 跑出 大号
D: 谩骂 跑下 名字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民族英雄。
B: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 1999年12月20日,我国“南海明珠”--澳门将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D: “尽管我的家族很富有,但我们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比尔·盖茨说。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最近读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觉得诗中的意境十分优美。
B: “不,我不反悔!”他轻轻地、坚定地说:“哪怕像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
C: 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D: 为什么昨天答应得好好的,今天又反悔了呢?
8、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 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 ,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9、下面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B: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
C: 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 , 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D: 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
10、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dí) 卑(bì) 脊髓(jǐ suí) 蚁(lóu)
B: 深(suì) 喻(bì) 舴艋(zé měng) 由自取(jiū)
C: 蓬(hāo) 妒(jí) 拙劣(zhuō liè) 移默化(qián)
D: 机(sì) 带(qì) 狡黠(jiǎo xiá) 熠生辉(y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稹:唐代诗人,与白居易是诗友,世称“元白”。②幢幢:摇曳。

( 1 )请赏析本诗第三句“惊坐起”的表达之妙,

( 2 )结合本诗第一句或第四句,说说作者是如何以景写情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宗泽(节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知磁州:做磁州知州。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十三战捷( ) ②将孤兵寡( )
③泽挥众直与战( ) ④今日进退死( )

( 2 )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A: 佣者笑而应曰
B: 夺而杀尉
C: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 收而攻蕲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泽 前 后 请 上 还 京 二 十 余 奏。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5 )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游戏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安检员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得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 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 1 )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 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文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 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 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

( 3 )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 4 )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94.6%的受访民众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垃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

(摘编自新华网《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二:

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形成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长期以来,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是我国垃圾分类的明显短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的目标和途径并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设施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了前端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但是,这一方案再科学合理,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它的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应尽的基本责任。当然,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摘编自《人民日报》,《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 1 )下列有关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 2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阐述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和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有助于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我们要增强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 3 )怎样才能有效改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ロ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写道: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已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读完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余生俱全的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