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 清洁大扫除,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C: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 , 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 D: 心浮气躁历来是学习的大敌,心不在焉 , 浅尝辄止,“猢狲屁股坐不住”,不可能学深学透。 |
2、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B: 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C: 保持消防通道安全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 , 照旧乱停乱放. D: 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
3、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扬州市推广使用电子书以后,学生们摆脱了卷帙浩繁的纸质教材、参考书,书包的重量减轻了不少。B: 建设工地上,各种机械夜以继日地轰鸣着,劳动者们决心以最优的工程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 C: 漫步在古运河秀水之畔,徜徉在瘦西湖亭阁之间,文明不得不赞叹设计师别具一格的构思和匠师们精妙的技艺。 D: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
4、 | 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歌体,又名“诗余”“长短句”。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极盛于宋代。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 B: 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的赞誉。 C: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英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D: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哲学通信》、《九三年》等。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B: 赵亮真是别有用心 , 办的手抄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彩。 C: 宁泽涛获得喀山游泳世界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领奖台上, 他挥动双臂,神采飞扬 , 充满着民族自豪感。 D: 一谈起学习经验,班长就夸夸其谈 , 真让同学们钦佩不已。 |
6、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家父、舍弟、犬子、敝人都是谦称;令尊、令郎、昆玉、高足都是尊称。 B: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一词来源于他书房的名称。 C: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该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英等习俗。 D: “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懂得了“听天由命”的道理。 |
7、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描绘的是鲁迅故乡绍兴的民俗。 B: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集释》。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到战国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虚构基础上的记人记事之作。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江郊 碾冰辙 天之仓仓 谋闭不兴 B: 倚仗 愿天寒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 C: 俄顷 口称敕 选贤举能 外户不闭 D: 奴隶 充炭直 请循其本 唇焦口噪 |
9、 |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谢道韫(yùn) B: 柳絮(xù) 无奕(yì) 陈寔(shí) C: 太傅(fù) 尊君在不(bù) 非人哉(zāi) D: 舍去(shě) 友人惭(cán) 欣然曰(yuē) |
10、 | 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解释下列词语。
( 2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塞下秋来风景异 生非异也 成述其异 B: 人不寐 夙兴夜寐 寝寐求之 ( 3 )这首诗写了几个典故,请概括出来。 ( 4 )文中的“孤城闭”说明了什么? ( 5 )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 1 )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④唯戎不动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3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取之 , 信然。 C: 学而时习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 )【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1 )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句中的词,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 讲究近景远景的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老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1 )结合文章请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①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②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4 )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请说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在你志满意得时,请告别今日,笑着向前走;在你伤春悲秋时,请放下心事,笑着向前走;在你锥心疼痛时,请擦干眼泪,笑着向前走……请以“笑着向前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不少于7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