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kuāng)骗 虚(wàng) (zhē)扣 (bīng)彬有礼
B: 停(zhì) (kè)守 (zhēn)言 大发雷(tíng)
C: 尴(gà) (zhōng)伤 懒(duó) 自吹自(léi)
D: (nuó)夫 灌(gài) 繁(zhì) (jiǎo)揉造作
2、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门(méi) 合辙押韵 媲美 然失色(àn)
B: 酬( hè ) 龙吟凤哕 挑衅 长短叹(yū)
C: 丽(qǐ) 盛气凌人 藉贯 一马先(dāng )
D: 招(lái) 颔首低眉 追朔 立鸡群(hè)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的。
4、

为下列句子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 )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 )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 )不会飞,( )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而响亮的声音。

A: 与其 因为 毋宁 不但 而且
B: 与其 毋宁 但是 因为 所以
C: 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D: 与其 毋宁 可是 尽管 但
5、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农diàn héng蛮 铺qiè 深wù痛疾
B: hú形 xiān弱 眼zhuó 雕镂zuó磨
C: 池zhǎo 着xié 见piē 盘曲lín峋
D: 心chèng 隙xià 不chuò yǎo无消息
6、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平时随手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主要表现了“母爱”和“童心”两大主题。
B: 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C: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D: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回到家乡的故事。
7、

下列语段中用词恰当的一项是( )

教育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最基本的内容, 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寻求知识, 自己的知识领域。

A: 撷取 掌握 培养 拓宽
B: 撷取 把握 培训 拓宽
C: 获取 了解 培育 扩大
D: 夺取 通晓 培养 扩宽
8、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9、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词性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泥浆


A: 名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B: 代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C: 名词 动词 代词 形容词
D: 代词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气死风灯、走马灯纷纷亮起,街市上灯火阑珊 , 游人如织,夜幕下的都市美艳绝伦。
B: 记者注意到,在解释“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时,李肇星引经据典 , 多次举起随身携带的《联合国宪章》宣读其中的内容。
C: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对政府“禁放”的相关规定熟视无睹 , 对警察的劝阻置之不理,在北京市中心违规燃放A级烟花呢?
D: 欧洲中央银行总裁特里谢呼吁,应对金融海啸不分国界,各国唯有放下成见,一团和气 , 共同面对金融危机,才能够渡过难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邯郸:唐代县名,即今河北省邯郸市。②驿里:驿站,客店,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的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抱膝灯前影伴身”所写的情景。

( 2 )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事无大小,以咨之________

②性行淑均,畅军事________

③战胜而不人功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3 )下列对甲、乙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 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 4 )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啄木鸟真的是益鸟》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啄木鸟真的是益鸟

周大庆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②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无论是啄木鸟,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往往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将鸟划分为“益鸟”或“害鸟”。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正是多样的生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③啄木鸟确实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科学工作者野外观察发现,啄木鸟的啄洞虽然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木死亡。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④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啄木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同时,还为次级洞巢鸟(指没有啄洞本领,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的鸟类)提供“住所”。例如猫头鹰和大山雀,它们很多时候就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不仅如此,啄木鸟的啄洞还能为花鼠、貂等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可以说,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石”物种。

⑤此外,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可名不虚传。山东省泰安林科所(今山东省泰山林科院)在1000多亩杨树林中连续3年开展实验,硏究发现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刺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其中,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降低至0.8个幼虫。

⑥可见,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下面说法不能说明“啄木鸟真的是益鸟”的一项是( )
A: 啄木鸟的啄洞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导致少量树木死亡。
B: 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被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一些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C: 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刺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D: 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
(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杨树林的面积特别大。
B: 使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所用的时间很长。
C: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名不虚传。
D: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森林中害虫特别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鸟并无“益”与“害”之分。
B: 第③段中划线词“一般”表示通常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段中划线词“基石”,说明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啄木鸟是益鸟的原因,也对文章开头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佚名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要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是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庚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 1 )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①燕剪春风:________

②鹰击长空:________

③雁横烟渚:________

④莺穿柳浪:________

(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 3 )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 4 )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 5 )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 6 )本文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分别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7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语文”的看法。5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惚。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夏末秋凉带点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