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措辞得当,能体现人的文化品位。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白昼的一切迷雾都 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②我们不能 于那片秋之收获,要把自己的汗水融入冬天的缓冲与再造,让我们憧憬的春天更富有魅力。 ③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 ,充满快乐。 A: 消散 沉醉 五彩缤纷B: 消逝 沉醉 姿态万千 C: 消散 沉溺 姿态万千 D: 消逝 沉溺 五彩缤纷 |
2、 |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D: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春》和《背影》是他的叙事散文代表作品。 |
3、 |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观、声音等下降得很厉害。 B: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C: 歇斯底里:大声地喊叫。 D: 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 |
4、 | 下面划线字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深恶痛疾 鲜(xiǎn)为人知 迥(jiǒng)乎不同 通宵达旦 B: 妇儒皆知 气冲斗(dǒu)牛 警报迭(dié)起 马革裹尸 C: 不以为然 目不窥(kuī)园 慷慨(kǎi)淋漓 鞠恭尽瘁 D: 铤而走险 锲(qì)而不舍 兀兀(wù)穷年 家喻户晓 |
5、 |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他非常擅长哗众取宠的表演,所以拥有很多粉丝,可算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演员。 B: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是加剧气候变化首当其冲的因素。 C: “鸟巢”体育场独具匠心的外观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D: 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事件的调查结果让人如雷贯耳。 |
6、 | 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 A: 杏林 B: 悬壶 C: 黄芪 D: 歧黄 |
7、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有两处景物描写,第一处轻快明丽,第二处阴郁浓重,实际上是人物两种心境的反映。 B: 本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并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故事情节,所以于勒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C: 小说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性,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
8、 | 为下列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惟余莽莽( ) A: 白茫茫的一片 B: 无边无际 C: 草木旺盛 D: 白雪 ( 2 )须晴日( ) A: 一定 B: 必须 C: 等到 D: 需要 ( 3 )顿失滔滔( ) A: 波涛滚滚 B: 波涛 C: 河水流动 D: 连续不断 ( 4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B: 今朝的风流人物 C: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和今朝的风流人物 D: 这首词里没有提到的古今中外的杰出英雄 ( 5 )只识弯弓射大雕( ) A: 见识 B: 认识 C: 知道,懂得 D: 知识 ( 6 )数风流人物( ) A: 有才学的人物 B: 不拘礼法的人物 C: 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D: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
9、 | 通过朗读,找出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 A: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B: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C: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D: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10、 |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 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删掉“当”和“时”) C: 优秀的诗篇承受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把“承受”改为“承担”) D: 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 )选文①②两段回顾了作者人生中重大的三件事,它们分别概括为: ① ② ③ (每空不超过五字) |
星光
①朱家村是一个只有一百来户的小村子,村民有一大部分是安土重迁的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
②将近年关的时候,村主任朱武恒那粗犷的声音忽然通过大喇叭飘进家家户户:“现在咱就封村封路嘞!谁家娃子要回来,就别让回来了!啊,那些个已经回来的,就在家待着,不兴出门……
③这时候太阳刚要落山,落光了叶子的白杨树上偶尔有喜鹊扑棱棱地飞过。大地一片纯白,厚厚的雪覆盖在田垄上。朱老太太听到广播时正把几只大白鹅赶回家——这几个扁毛畜生一个不留神就跑出去,真是操碎了心,就盼着儿子一家回来,好把它们宰掉,炖一只,剩下的都给儿子儿媳带回城里去吃。朱老太太一边咒骂着大鹅,一边进了院子,雪地上留下了一片凌乱的脚印,夕阳的余晖将白雪映衬成一片金红。
④关上大门的时候,朱老太太忽然反应过来.“刚才大侄子说啥?要封村?还封路?”论辈分,朱武恒是她侄子,她知道这小子打小儿就主意正,认准了什么事儿,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好端端的封村干啥?这要是连路都封了,儿子一家还咋回来?
⑤想到这,朱老太太顾不得喂鹅,赶紧加快脚步往村口去。刚出大门没几步,便远远地看见老伴儿李老四正慢悠悠往家来。老头子沟壑纵横的脸红扑扑的,浑身散发着一股酒气。
⑥“喝喝喝,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都要封村了你晓得不?”老太太正有火没地方撒,一把无名火都撒到老头身上了。
⑦“有话好好说呗,生啥气嘛?人家封村也是为咱们好,你这是上哪去?”老头一张嘴露出一嘴大黄牙,酒味儿更浓了。
⑧“俺得去拦着呀,儿子儿媳妇明儿个就要回来了,这路封了他们咋进村儿啊!这眼瞅着过年了,朱武恒疯了?封村干啥呀?”
⑨“让你学上网你不学,天天啥也不知道,出了天大的事儿也俩眼一抹黑,走吧走吧,回家,俺慢慢跟你说。”老头一边说一边扯着老太太往回走,老太太虽然不情愿,但也跟着回去了。
⑩原来都是疫情闹的。这场疫情先从武汉爆发,之后迅速扩散到了全国各省,村主任朱武恒非常重视这事儿,老头刚刚和儿个老友喝了点小酒,朱武恒也不知道在哪得着的消息,一个电话打过去,要求他们马上各回各家,不许聚集,李老四这才回来。
⑪”这猪八戒忒不是东西了,连他大姑父面子都不给!”朱老太太一听这火又上来了,直接叫起了朱武恒的外号。早先时也不知道谁先带的头,觉得“朱武恒”听起来像“猪悟能”,干脆就给村主任起了个外号,叫他“猪八戒”。
⑫“这有啥的,人家也都是为咱们着想。要俺说啊,赶紧给儿子打个电话,别让他们回来了、”老头一边说,一边舒舒服服地盘腿坐到热炕头上。
⑬“进屋就上炕,你干点活儿行不行?去把大鹅喂了!俺出个门!”老太太一边说一边虎虎生风地出去了,身后只听见老头问“你还干啥”,那个“去”字被她关门的“咣当”声完全掩盖掉了。
⑭村口的路果然被封了,两棵粗壮的树干把覆满雪的路拦腰截断了。红日西沉,像醉汉的脸。
⑮刚刚指挥人封好路的朱武恒手里还提着喇叭,正和那几个干完活儿的小伙子往回走,似乎留在村里种地的几个年轻人都被他喊来了。朱武恒四十来岁,大方脸,薄嘴唇儿,浓眉下一双小眼睛精光四射,一看到朱老太太往这边走,似乎已经猜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眼珠一转,赶紧满脸堆笑地迎上去:“这不是大姑吗?大姑看着越来越年轻了呢,这是往哪去啊?”
⑯“你这封村封路的也不提前吱一声,偷偷摸摸地就给堵上了,有个要买俺家大鹅的,人家都在半道了,这眼瞅着应该就要到了,你们先把这玩意抬走呗,等俺卖完大鹅你们再封,成不?”
⑰朱老太太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完美的计划——她准备先礼后兵,他们要是不答应,她就撒泼打闹,大不了豁出老脸倚老卖老,不怕他们不同意。所以,虽然这个理由漏洞百出,她还是挺着胸脯说了出来。
⑱“大姑啊,我知道您的意思。您听我说,我这是为咱们全村的人考虑啊,万一有一个带病毒的进来,咱们村就完啦!您看您和大姑父,都这个年纪了,老年人身体免疫力低,最容易感染,咱们村又这么多老年人,这要是感染个病毒,哭都找不着调儿!真出事儿就说啥都晚了!”
⑲旁边一个年轻人也过来说道:“是啊,大娘,咱们村不少要回来的也都不回来了,以后见面机会有的是,这时候安全最重要啊!”另外几个年轻人也过来劝慰,老太太“哎哟”一声一屁股坐在雪地上,正要开始撒泼,但满肚子台词儿还没来得及说,手机忽然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⑳儿子说不回家过年了。朱老太太心中一瞬间有些空落落的,但随即又有些释然。
(作者:吴韵汐。有删改)
( 1 )本文围绕“封村”展现了朱老太太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概括朱老太太的心理变化历程。朱武恒四十来岁,大方脸,薄嘴唇儿,浓眉下一双小眼睛精光四射,一看到朱老太太往这边走,似乎已经猜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眼珠一转,赶紧满脸堆笑地迎上去:“这不是大姑吗?大姑看着越来越年轻了呢,这是往哪去啊?”
( 3 )本文主要由大量的人物对话构成,说说这样来叙述小说有什么好处?结尾一:此时刚给儿子打完电话的李老四正坐在热炕头上满脸凝重地刷着微博…
结尾二:夕阳已经完全隐没了,蔚蓝的天穹上,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闪耀而出,虽然夜幕降临,那些晶莹的光点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每一颗都在竭尽全力驱散黑暗,像无边的冀望,朗照着烟火人间。
自报家门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慎,大都是坐船,家乡的水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
②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③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祖传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④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故去了,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部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
⑤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背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他学过很多乐器,养过鸟,养过蟋蟀,会糊风筝。有一年他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等最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老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摆动,跟活的一样。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等,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⑥我父亲是个随和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感度。
⑦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⑧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着,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糊灯笼……百看不厌。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和事。
⑨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⑩我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这是一座创立很早的学校,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中二年级,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随祖父,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⑪一九三九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高烧超过四十度,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惟一的一次。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⑫不能说我在投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多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
⑬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沈先生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⑭我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甚至很不好懂,近年的作品渐趋平实。在北京市作协讨论我的作品的座谈会上,我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题为“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这大体上可以说是我现在的文学主张。
⑮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他让在座的四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志愿,最后问到曾晳(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写得实在非常美,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
⑯我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写作时间不可谓不长。过了六十岁,就听到有人称我为“老作家”,我觉得很不习惯。第一,我不大意识到我是一个作家;第二,我没有觉得我已经老了。近两年逐渐习惯了,有什么办法呢,岁数不饶人。杜甫诗:“座下人渐多”。现在每有宴会,我常被请到上席,我已经出了几本书,有点影响。再说我不是作家,就有点矫情了。我算什么样的作家呢?
1988年3月20日
(节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俭省 |
字帖 |
蟋蟀 |
自诩 |
时间 |
经历 |
影响 |
小学 |
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着,西看看,百看不厌 |
①________ |
五年级至初中毕业 |
②________ |
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亲切而凄婉的余韵 |
高中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题目:我们的波折也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