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湖北省黄石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B: 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 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3、初二(1)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积劳成疾,患病住进了医院。有四位同学代表全班去看望望老师,他们都说了一番慰问的话。其中哪一位同学说话不太讲究分寸?( )
A: 张老师,你一心为了我们,把身体累坏了。我们的心里都非常难过,愿您早日康复。
B: 张老师,你太不注意身体了,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的,以后一定要劳逸结合。
C: 张老师,你安心在医院治病,我们会自觉地把班级工作搞好的,努力做到您在和不在时一个样。
D: 张老师,你要注意按时吃药,注意休息,病很快会好的。
4、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
A: 头脑聪明
B: 活得长久
C: 与人长得相似
D: 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家/穿井
B: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fù) 兵(dùn) 请(bǐng) 夏侯(zhūn)
B: 北(sài) 官(páo) 糖(sōu) 害(zān)
C: 城(yè) 大(lù) 食(qì) 军(huī)
D: 刀(chāo) 近(sì) 主(bù) 装(yáng)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B: “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C: 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D: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溅(bèng) 当(gōu) 首低眉(hàn)
B: 空(lòu) 蛮(hèng) 长短叹(xū)
C: 猎(shǒu) 荒(miù) 繁急管(xián)
D: 落(yǔn) 阴(lí) 寻章句(zhāi)
9、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谷(bí) 菜(qí) 滑(jī) 为一谈(hùn)
B: 恨(zēng) 向(cuàn) 磨(zuó) 人声沸(dǐng)
C: 壁(jiàn) 脑(suí) 搓(niǎn) 沉默言(guǎ)
D: 伤(chuāng) 蔽(yīn) 争(zhì) 根问底(páo)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不穷
B: 略无阙处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D: 属引凄异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③凤箫:箫的名称。④玉壶:比喻明月。⑤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⑦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⑧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 1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2 )请根据对这首词的理解,判断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 )
A: 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B: 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C: 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 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矣________

②盲臣敢戏君乎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
( 4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鹊巢》完成后面小题

任崇喜

北方冬日,天寒,地冻,风硬,叶落,树们只剩下赤条条硬朗的枝干。冬日好像铺开了一张宣纸,树用枝干勾勒淡墨的线条,怎么看都是一幅画,干净磊落,骨感十足,写意着一种简约朴素的美。

这时,树上的一个个鸟巢便藏不住了,露出真面目来,黑不溜秋的。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

其实,说它们像国画中的墨团,倒不如说它们更像冬日的草们,抖抖索索团结在一起,一丛丛,蓬松着,完全不顾形象。

这样的情景,在平原,从头年深秋,一直到来年仲春,时常会看到。

这些鸟巢,多是喜鹊巢。乡村大道的两旁,多栽着杨树柳树。就像许多人家一样,喜鹊也喜欢把家安在大路边,热闹的地方。喜鹊是喜欢与人亲近的鸟儿,居家房前屋后的树,就是它们的根据地。靠近树梢处,喜鹊巢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不一而足。没有谁来规划,鸟儿凭着自由的天性,衔来细碎的树枝,横七竖八地搭起来,便是自己的家,安顿着温暖。

走在有树的道上,我常常抬头看树上是否有鸟巢。经常,我的目光穿越一排又一排树梢,只看到枝条在天空恣意地抒写着,没有我所渴望的鸟巢。即便看到鸟巢,我也常常想里面是否还眠着鸟儿,很想看到喜鹊自巢间飞蹿而起。

北方的冬日,色彩单调,连天空也少有内容,需要一些灵动来调剂。此时的树上,没有什么比鸟儿更能吸引你。幸运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喜鹊停在树上,用动听的声音鸣叫着。在冬日里,它们传递着自己的语言,说不清是在舞蹈、交谈还是歌唱,看上去温馨而又浪漫。

这吉祥的鸟儿,让你忘记冬的寒冷;因为这鸟儿的声音,你就觉得这个冬天有些异样,蔓延着生机,蔓延着温暖。

记得从前,成群结队的它们,在纷披的枝叶间翻飞跳跃,占据着每一棵树的最高枝,放声高歌。从清晨到黄昏,它们一直闹着,乡村因为它们而喜气洋洋。

“喜鹊喳喳,灯盏结花,喜事到家”,“喜鹊叫,喜来到”。喜鹊喜鹊,名中带喜,蕴含吉祥。对于它的名字,《本草纲目》这样阐释,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

《禽经》上记载,喜鹊“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似乎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带给人们好运。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需要喜鹊在七夕搭建的“鹊桥”。不少贤儒将喜鹊的喈喈叫声誉为圣贤之声,甚至为此“玄衣素衿”。黑白相间,是喜鹊的衣着色彩。那黑,其实是钢蓝色。

与喜鹊有关的掌故,有很多,如在国画中,两只喜鹊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而民间吉祥图案,如鹊登高枝、喜鹊登梅、喜上眉梢……更是囊括了人生之福。

如今,鸟巢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没有了鸟巢,自是难得见到活泼泼的鸟儿。忽想起吴冠中的画作《小鸟天堂》。“杂色小鸟,不知是何鸟种,只需能藏于枝杈间,时隐时现,随兴点染,便是天堂”。纵横交错的墨线,构筑了一个大千世界。那流动的墨韵里,藏着的,何尝不是彩点斑斓的梦呢?

天堂就是家。树上有鸟儿的巢,巢是鸟儿的家,一个和我们的家一样的家。这样想着,黑黑的鸟巢便泛着细腻的温暖,有着真情的光芒。可是,喜鹊能守着家园,过一份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而又有多少人,奔波于异地他乡,受尽颠簸折磨?

暮色渐起,倦鸟归巢,冬日这张宣纸上的暖意渐起,而我的心中却不免生出一些小怅然。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3月03日有删改)

( 1 )说一说文章第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鹊巢有何特点?
( 3 )文章题目为鹊巢,却用了大段笔墨写喜鹊。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 4 )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一说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悠悠故乡情
晓风
①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匀匀的,缓缓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句“月是故乡明”,该是我们这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才有的感怀吧?是我们对故乡带有那么一点儿私心的偏爱吧?这句话也将自己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全部包含其中了!
③故乡,是我们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④儿时的我们,从不去留意时光飞转,任其在童戏间、在喧闹中轻轻滑过,悄悄地溜走。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忽然感觉自己已强壮得如一匹马儿,便开始不再甘于驯服,不甘于寂寞,于是跃跃欲试,踏蹄出征。于是,我们把浓浓的乡情珍藏心底,告别父母,告别乡亲,告别故土,不管千里万里,也要奔赴他乡。
⑤又在不知不觉中,步履已把光阴远远地甩在身后,多少喜悦,多少忧愁,编织了沧桑岁月;多少欢聚,多少离别,汇聚在人生旅途。可是,不管我们奔波了多远的行程,辗转了多少个地方,也不管我们与他乡结下了怎样的情感,只要身在他乡,就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朵流云,漂浮在途中,却又不知归期,不知归处;不管我们或闲暇或忙碌或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我们那一脉传承的乡音已经改变了多少,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⑥一次又一次,我将思念叠成一只小小的纸船,企图满载着我的乡愁,穿越茫茫烟雾,绕过绵绵群山,驶入我故乡的河弯,驶入我远去的童年……
⑦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夏日的和风,梳理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麦苗;秋夜的深处,传来收割归来的串串牛铃;还有那冬日的火炉,母亲的一把干柴,将本来的穷日子烘烤得热热乎乎。我还能回想起:那一句句耳熟的乡音依旧让你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一张张纯朴的面孔仍然让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乡间故事至今还让你痴迷和神往。
⑧门前的老槐树下啊,那是乡人劳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月光透过枝叶,如撒碎银,斑斑驳驳地洒在脸上,印在脊背上。男人们卷起旱烟,夹在嘴角一边有滋有味地深吸着,一边饱有兴致地说“三国”道“西游”,间或也敞开喉咙唱一段“二人转”,也有的会满怀着期望估摸年景,盘算收成;女人们或做着针线,或哄着孩子,聊起因白天忙碌而没有说完的家长里短。而我们一帮淘气鬼则穿梭在大人中间,渲染着热闹,有的竟然猴跃枝丫间,揪一把青叶,伴随着嬉笑故意散落进大人的脖颈里,引一句笑骂责怨,换来恶作剧后的满足。
⑨屋后的小菜园啊,那是父母闲暇的园地,从春到秋,总是把它侍弄得郁郁葱葱,鲜鲜润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个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没留神的空当,偷偷溜进去,潜藏在葱翠茂密之中,专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儿,玩累了,顺手摘一根比自己手指还细嫩的黄瓜,可是刚刚塞进嘴里,又被父母一声严厉的呼唤声吓跑,顷刻间,松软的田垄上便留下一串慌乱的小脚印,交错掩映的绿叶间荡漾起一串稚嫩的笑声。
⑩还有那东山坡上扑蝴蝶、逮蝈蝈,兴致勃勃,淋漓酣畅;西场院里摔跤、捉迷藏,各显神通,互不相让。又总是优而得意,劣而黯然,尽现在一张张童稚的脸上。
⑪还有村边那条的小河,清澈的河水“哗哗、哗哗”,如拨动的琴弦,沿着两岸绿草黄花,留下一路悦耳的欢歌,那是故乡永不停息的脉搏;村口那座破旧的磨坊,沉重的碾砣 “吱吱、吱吱”,似车轮的呼唤,碾进一年一年的收获,碾出一天一天的温饱,碾进的心酸,碾出生活的欢乐。
⑫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⑬此时,故乡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湿润了;故乡是风,又一次载走了我的思绪,故乡就如眼前的这轮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2 )说说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3 )故乡的哪些记忆让作者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 4 )选文中哪句话与“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 5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赏析。
①月光如水,匀匀地,缓缓地,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地,柔柔地,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一句句耳熟的乡音依旧让你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孔仍然让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乡间故事至今还让你痴迷和神往。

四、写作(分值:60分)

人生,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人生正是由无数次经历组成的。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残花飞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