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家花鼓的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呼呼作响,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让人叹为观止。 B: 为着提高贫困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帮扶干部三顾茅庐深入贫困户做力所能及的事。 C: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起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D: 我自己常常力求“有所作为才有所敬畏”这句话的现实与调和,常常把这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
2、 |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髻(jì) 倘若(shǎng)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ō) B: 匿笑(nì) 确凿(záo) 盔甲(kuī) 人迹罕至(hǎn) C: 憔悴(jiāo) 抖擞(sǒu) 分歧(qí) 混为一谈(hùn) D: 粗犷(guǎng) 竦峙(zhì) 莅临(wèi) 恍然大悟(huǎng) |
3、 |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 ) A: 用途蹊跷 风烛残年 珍珠玛瑙 B: 暖和晴朗 一阵喧闹 一付眼镜 C: 庚子陪款 得意门生 遨游太空 D: 科学书藉 成就辉煌 设法营救 |
4、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绅(shēn)士 恻(cè)隐 发髻(jì) 蚌(bèng)埠 B: 怜悯(mǐn) 豁(huō)免 教诲(huì) 积攒(zǎn) C: 固执(zhí) 蔑(miè)视 瞥(piě)见 应当应分(fēn) D: 残暴(bào ) 侃侃(kuǎn) 血渍(zì) 针黹(záo) |
5、 |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论他正义的愤怒有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 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②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 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③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及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 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他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A: 深邃 探索 关心 突然B: 深刻 探求 关注 忽然 C: 深邃 探求 关注 突然 D: 深刻 探索 关心 忽然 |
6、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一项是( ) A: 仲裁 和颜悦色 络绎不绝 B: 遏制 交头结耳 藏污纳垢 C: 嶙峋 重峦叠嶂 抑扬顿挫 D: 擅长 惟妙惟肖 屏息敛声 |
7、 | 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平静)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喙(鸟类和昆虫的嘴)B: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精致(精巧细致)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孪生(同一胎出生) C: 纳罕(惊奇、诧异) 应许(相许) 低回(低沉) 具体而微(整个身体都已具备了) D: 闲适(清闲安适) 泯灭(消失) 获盗匪浅(得不到多少好处) 卖弄(展示) |
8、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g) 亵渎(dú) 强聒不舍(guō) 矫揉造作(jiǎo) B: 宽宥(yù) 发窘(jiǒng) 孜孜不倦(zī) 杳无消息(yǎo) C: 喑哑(yīn) 恪守(gè) 自惭形秽(huì) 度德量力(duó) D: 诘难(jié) 矗立(zhù) 味同嚼蜡(jiáo) 拈轻怕重(niān)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 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 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
10、 | 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②几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 靠 抱 扑 B: 贴 搂 靠 C: 靠 绕 扎 D: 贴 搂 扑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 )这首诗的颈联写的很是巧妙,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子发①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②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③。”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④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囊糗糒⑤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⑥,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⑦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注释】①子发: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名舍,发。②并分菽(shū叔)粒:大家分吃豆粒。并,合起来。菽,豆类。③朝(zhāo招)夕刍豢(huàn换)黍粱: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刍,牛羊。豢,猪狗。黍粱,好粮食。黍,黄米。粱,精美的粮食。④越王勾践: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来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⑤糗(qiǔ)糒(bèi备):干粮。⑥嗌,咽喉⑦康乐:这里指享受。 ( 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断三处。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闭门而不内(同“纳”)B: 使人数之(列举罪状) C: 使人注江之上流(倾倒) D: 子发于是谢其母(辞谢) ( 3 )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 ②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 4 )子发的母亲最后为什么说:“子非吾子也,勿入吾门”?从子发母亲对子发的教育中,你觉得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说折扇
赵珩
①中国人对折扇的喜爱已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将其视为集多种艺术审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自明代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子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四十三种,成扇或扇页的收藏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读《红楼梦》,贾赦给人最恶劣的印象是巧取豪夺石呆子收藏的古扇数百把。石呆子收藏扇子大约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反复鉴赏取舍,方能收集数百把精品,他把那些扇子视为性命,一旦为贾赦霸占,竟致家破人亡。
②我们今天看到的折扇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一般认为折扇是始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但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从日本、高丽传入之说,多因日本、高丽使臣常常以折扇作为向宋元朝臣通谊的“私觌物”,也即见面礼。这种由使臣进贡或馈赠中国君臣的小礼物,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纨扇之属。
③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视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
④自明代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扇骨的材质也更趋于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湘妃竹、凤眼竹、桃丝、乌木、檀香、黄花梨、鸡翅木、紫檀、楠木,直至金漆、螺钿等工艺和象牙、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而扇骨的镌刻也是由名家或书或画,定稿后再经名家操刀镌刻,或者说是对扇骨的再度创作。在镌刻扇骨的名家中,既有专门的民间匠作高手,也有本身就是书画家的文人雅士。从清末的赵之谦、任伯年、陈宝琛,到民国时期的张大千、王梦白、汪慎生、张伯英、于右任、齐白石等,无不在 扇骨上进行书画,到今天不少已成为绝品。
⑤戏曲舞台上的不同人物,都会以扇子作为辅助道具,增添舞台审美效果,生旦净丑都有使用。生行中以小生使用最多,显示其风流倜傥;老生执扇,则表现一种安详与闲适。武生用扇的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艳阳楼》高登使用的大折扇,长约三尺许,展开硕大,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桀骜与霸气。旦行用扇有一定的讲究,端庄者多用小型泥金彩绘的折扇,如《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牙柄泥金折扇。丑行中的文丑、方巾丑也多使用折扇,但却开合动作较大,合拢时以扇柄指指划划,甚至将扇子插入脖领,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恶俗。
⑥时过境迁,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空调冷气普及,即使在三伏溽暑,也能达到“不知寒暑之切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随之变化,折扇作为用具和佩饰已经愈来愈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却很难令人忘怀。我怀恋那折扇,怀恋那渐渐逝去的优雅。
(选文有删改)
( 1 )文章开头提到贾赦巧取豪夺石呆子的古扇,运用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纨扇之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①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②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③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④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同学们,让我们遨游世界,畅想未来,每天获取不同的答案,书写人生的美好!
请以“答案,我来书写”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