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平静。 B: 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C: 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 D: 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原因,所以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
2、 |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喜欢看雨。看它飘飘洒洒,看它纤纤细细,看它烟雨蒙蒙茶。此时的雨是一种意境的美,如江南的小巷,玲珑而别致。喜欢看雨。看它扯天扯地淋清尽致,看它肆意汪洋千条万缕,看它不停不歇地前赴后继。此时的雨,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喧哗,如奔泻的瀑流,雄伟而壮观。喜欢看雨。看它一拨儿一拨儿地贯穿而下;看它一片儿一片儿地迷蒙而来,看它一茬儿一茬儿地急急而洒。此时的雨,是你追我赶的激进,如赛场的热烈,酣畅而淋漓。 A: 语段中的加点词“烟雨”“江南”“赛场”都是名词。 B: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雄伟壮观的特点。 C: 语段中的雨是时而玲珑别致,时而雄伟壮观,时而酣畅淋漓。 D: 朗读画浪线的句子时,应当用轻缓、舒畅的语调来读。 |
3、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
4、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B: 2017年《朗读者》开播以来圈粉无数,被赞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C: 《阳关雪》一文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D: 2018年伊始,国家主席发表新年贺词,世人纷纷为他的人民情怀和天下担当而喝彩! |
5、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迁花十九年时间主编而成,它与《史记》合称中国的“史学双璧”。 B: 《最后一课》是美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歌颂了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无比深挚的爱国之情。 C: 《木兰诗》是我国东汉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D: 辑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收敛(liǎn) 倜傥(tì) 倘若(shǎng) 冰雹(báo)B: 衣襟(jīn) 嫉妒 (jí) 懒惰(duò) 骊歌(lí) C: 伫立 (chù) 沼泽(zh?o) 迸出(bèng) 木屐(jī) D: 忧郁(yù) 瞬息(shùn) 涉足(shè) 讪笑 (xiān)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刚才还人声鼎沸的教室,班主任一到,顿时万籁俱寂 , 个个都不讲话了。B: 王老师讲得娓娓动听 , 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C: 上海浦东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 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可见一斑。 D: 近几年,泰州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 |
8、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风过处,白杨和柳树的叶子片片凋零,墙角下的蒿草们________。白露过后白杨和柳树洗净铅华,素面朝天。每一棵落下最后一片叶子的树都是一幅生动的炭笔画。季节确实是——的大师,她默默地为这酷寒的北方点染了一抹简约的韵致。 A: 日渐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不动声色 B: 日渐流露出枯败的容颜变幻莫测 C: 日渐流露出枯败的容颜不动声色 D: 日渐流露出愉快的心情变幻莫测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潇洒 凌空 畸形 眼花潦乱 B: 泻气 诘责 桅杆 为富不人 C: 骤雨 吹吁 荧光 和颜悦色 D: 紧绷 滞留 愚钝 正襟危座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 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 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 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1 )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 )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陋室铭》,完成小题。 B: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2 )下面哪一句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A: 无案犊之劳形 B: 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 4 )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节选自李贽撰《初潭集》有删改)
( 1 )用/为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
( 2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 ②益慕圣贤之道 益:________
③未尝释卷, 释:________ ④名曰《海录》 名:________
( 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 4 )甲、乙两文的主人公读书经历有哪些相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进入初中以后,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一定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我们快乐、兴奋、充满信心,也许使我们困惑、忧郁、不知所措……这时,老师的理解,亲朋的鼓励,环境的熏陶,书籍的启迪,都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全文字数600字以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