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房山区良乡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对应用文写作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条中关于借用的钱、物数量,一定要用大写注明。
B: 会议通知要点明开会的准确时间和具体地点,以便参会人员按时赶到会议场地。
C: 征稿启事的正文写完后,应换一行写“此致敬礼”,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D: 应用文落款,通行格式是在正文结尾后的右下方署名,并在对应署名处另起一行标注日期。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封建时期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称呼有“贬、左迁、谪”等。
B: 《醉翁亭记》中,用“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小孩,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C: 成语“逼上梁山”源自古典名著《水浒传》,林冲是小说中被官府逼迫的典型人物。
D: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3、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句中的“传统”和“瑰宝”都是名词。
B: “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句中“学习探索”和“废寝忘食”都是并列短语。
C: 盘锦物产丰富、风光秀丽,素有油城、鹤乡、蟹都、苇海之美誉。此句并无语病。
D: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咱俩__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__人的开支,相当拮据。(《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 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他的表演更是让在座的评委们技惊四座。(2011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4套“中国文艺”栏目字幕)
C: 京广高铁将于12月26日全线贯通,北京至广州的最快运营时间从现在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8小时左右。(《盐城晚报》2012年12月26日头版)
D: 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文化”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光明日报》2012年6月22日第4版)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B: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C: 溪中随处可见好看的石头,有的像一头大象蜗居其中,无声无息;有的像一头睡狮静卧水面,温顺而惬意;还有的如同一块宝玉,温润光滑。
D: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几千年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它深刻的影响。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曾经徘徊于黄河上游的水库,惊异于她 ;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立刻便如痴如狂。


A: ①如虹如带的飘逸②如狮如虎的豪壮③如泊如镜的沉静
B: ①如泊如镜的沉静②如虹如带的飘逸③如狮如虎的豪壮
C: ①如狮如虎的豪壮②如泊如镜的沉静③如虹如带的飘逸
D: ①如泊如镜的沉静②如狮如虎的豪壮③如虹如带的飘逸。
7、填到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塘里的灰是冷的,___________,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②这么陡峭的山,这么___________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③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___________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A: 明显 茂密 修理
B: 显然 茂密 修葺
C: 显然 茂盛 修葺
D: 明显 茂盛 修理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泻气 娴熟 仲载 催枯拉朽
B: 业已 绯红 不逊 眼花瞭乱
C: 紧绷 浩瀚 遗嘱 锐不可当
D: 萧洒 敛声 教诲 查无消息
9、

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 绝处逢生 资格 多资多彩
B: 即使 可望不可即 英俊 忍俊不禁
C: 伶仃 伶珑剔透 返回 返老还童
D: 重叠 险象叠生 直接 直接了当
10、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B: 杨修、香菱、菲利普夫妇、闰土这四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C: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D: 《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例如,鲁智深李逵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李逵则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列各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1 )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 2 )下面哪句诗的写法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不相同?(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指出解释下列划线字有误的两项( )
A: 小惠未(通遍,遍及)
B: 肉食者(卑鄙)
C: 又何焉(参与)
D: 神弗也(赐福保佑)
E: 必以(感情)
F: 战则请(跟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 )从曹刿在战前战后的言论看,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两个。
( 4 )文中说“肉食者鄙”,你怎么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 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 。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选文有删改)

(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根据文章观点,请你在第③段画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

闫晗

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选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手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合由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使利。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来花呢?

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现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承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A)

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使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完解和苏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适时无关紧要的一句末破。(B)

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吴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金、温暖、慰籍和自己的人生。(C)

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根新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故平地、被量化的。(D)

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义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奏。

( 1 )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你对“二手‘知识胶囊’”的理解。
( 2 )根据要求答题。

①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②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

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第下一个同举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③说说本文第③段在说明方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 3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阅读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一问题。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飘零天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