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沧州市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 )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③⑥①⑤④②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⑥①②③④⑤
D: ⑥②①④③⑤
2、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xùn) (yīn)哑 静(mì)
B: 佝(lóu) 灵(jiù) 相(xiè)
C: (nèi)凿 (tì)泗 (è)制
D: (yùn)涵 (gǎo)素 陟罚臧(fǒu)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臼齿 洗涤 消逝 疲倦 繁殖
B: 促使 蔓延 巨风 初生牛特
C: 松懈 边缘 孤寂 震颤 俯瞰
D: 濒临 深渊 凋谢 深不可测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 魔术师将人悬浮空中的表演,看得观众张目结舌
D: 曹禺的《雷雨》,以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展示了周家由盛而衰的悲剧,具有撼人心魄的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脸》中的水上漂,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 《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C: 《天上的街市》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郭沫若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等。
D: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座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途径城市,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B: 在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的低下了头。
C: 共产党人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好。
D: 他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无所知,你们就不要再逼他了。
7、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B: 音乐会上,那段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琴声可谓相得益彰
C: 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8、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 软弱 纵使 尽管
B: 脆弱 纵使 因为
C: 脆弱 虽然 尽管
D: 软弱 虽然 因为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D: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B: 《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C: 《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他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和“七律”,每首的首联和尾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案,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 1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夕舂(chōng):夕阳。

( 1 )下面划线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两岸连山,略无
B: 窥谷忘
C: 尊君在
D: 未复有能其奇者
(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 3 )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 4 )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

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作者尹定瀚)

( 1 )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

( 2 )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

( 3 )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 4 )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

( 5 )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阅读《外婆的手纹》,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

②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再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很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对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舅舅说,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兔子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

⑪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这手纹,会失传吗?

⑫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我看见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仿佛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她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有删改)

( 1 )阅读第①-⑦段内容,概括外婆做针线活时的态度。
( 2 )请你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选择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其含义。

(甲)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乙)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

选________句,含义:________

( 3 )在⑧-⑫段中,作者三次写到鞋垫上外婆亲手绣的图案,这三次描写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 4 )从结尾处可以看出,作者对“外婆的手纹”可能会失传有所忧虑。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以“成长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联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至少还有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