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属于冰心的小诗集是( ) A: 《斯人独憔悴》、《超人》 B: 《分》、《繁星》 C: 《春水》、《繁星》 D: 《分》、《寄小读者》 |
2、 |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B: 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 在休息室内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D: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 下列通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醅(pěi) 摒(bǐng)弃 恪(kè)尽职守 B: 躯壳(qiào) 枘(ruì)凿 鳞次栉(zhì)比 C: 取缔(dì) 沼(zhǎo)泽 随机应(yīng)变 D: 讪(shàn)笑 冗(rǒng)杂 相形见拙(chù) |
4、 |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恍惚(huǎng)纸捻(niǎn)琅琅(láng)B: 棱(líng)角 抽泣(qì)抽噎(yē) C: 簪子(zān)嘟囔(nang)窸窣(xī sū) D: 蜷缩(quán) 发窘(jiǒng) 噗(pū) |
5、 | 下列语句中的译文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去国怀乡 离开国家,怀念家乡 B: 春和景明 春风和煦,景色鲜明 C: 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D: 吾谁与归? 我和谁回去呢? |
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中庸》《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其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B: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C: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 安东尼奥、菲利普、奥楚蔑洛夫分别出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 |
7、 | 下面句子中给画线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是( ) A: 这些词语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jǐn)簇,美不shèng(盛)收。 B: 不少人对工作拈(niān)轻怕重,对同志漠不关心,麻木不rén(人)。 C: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dàn(诞)不经,所以,实在不能嗔(chēn)怪有些外行人的批评。 D: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里长吟(yíng),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霄)里去了。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烂漫 心无旁骛 阴庇 侍才放旷 B: 凛洌 断壁残垣 怪涎 骇人听闻 C: 狼藉 长吁短叹 磐石 毛骨悚然 D: 塌败 潜心贯注 决别 气息奄奄 |
9、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________;梵高的破碎,________;贝多芬的破碎,________。 ①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②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 ③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 A: ③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 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 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D: 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_______便不同。 ( 1 )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 )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 )解释加点的字词。晓雾将歇________ 猿鸟乱鸣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文章又以“________”感慨收束全文。 |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风吹起蒲公英
顾晓蕊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地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未,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倾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⑪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⑫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⑬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⑭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洇湿了纸页。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它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⑮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⑯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选自《201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1 )根据情节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把“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每次不超过4个字)母亲教学吉他,________→继母弟弟进家,________→父亡外出打工,(悲恸 隐忍)→弟弟考上大学,________
( 2 )第⑦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结合语境,品味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②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 , 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的含义。)
( 4 )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兄弟情”,你赞同吗?请简述你的理由。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找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文/简默有删改)
( 1 )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请以“被自己感动”为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