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茂名市第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 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C: 九江市正在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运输的处理体系。
D: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花猪产业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这使得花猪的死亡率比以前降低了两倍。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积极申请加入?还是断然拒绝加入?或者只是站在一边远远观望?需要许多国家做出理性的选择。
B: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这体现了总理对各级政府的谆谆告诫,至简,至真,至诚,至善。
C: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旧时称卢沟河,亦作芦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D: “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心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享权都奉献给你。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 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 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 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 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我市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提高。
B: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上海自贸区的创立,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有助于促进贸易活动。
D: 随着盐城建军路地下商业街的开业,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5、下面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类运用想象区功能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 ③⑤②④①
B: ⑤③②①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④⑤①②③
6、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东晋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唐朝
C: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范仲淹——宋朝
D: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清朝
7、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 , 令人大吃一惊。
B: 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 , 因此具有创造性,能带给读者深刻的体会。
C: 《傅雷家书》中是经典的教子之作,有人模仿这种书信体,写出的文章却味同嚼蜡 , 没有深度。
D: 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 , 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8、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繁衍 睿智 粗制烂造 闲情逸致
B: 吞噬 磐石 张惶失措 世外桃园
C: 嶙峋 烦燥 抑扬顿挫 草长鹰飞
D: 扶掖 慰藉 根深蒂固 不可名状
10、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题。
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2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闻有此人,咸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1 )解释下面句划线的词。

①便还家:

________

不知有汉:

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 3 )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却让老百姓躲起,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再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问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弱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住,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 1 )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 2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⑥——⑧段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

( 4 )第⑧段中画线的词“至少”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 1 )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 2 )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 3 )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 4 )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陪伴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感情。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习惯痛到极至∝”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