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潘长江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 秋天到了,公园里蜂围蝶阵,原来是桂花开了。 D: 经历了在沙漠里整整四天的苦苦挣扎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啊。 |
2、 | 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班级图书角的书籍资源能否共享,是班级图书角良好运作的关键。B: “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 C: 在“相约油菜花节,分享成长之美”活动期间,家长和学生汇聚一堂,共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开放周启动仪式。 D: 国家以立法形式把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树立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意志。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会场上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掌声。 B: 三十多年前,战士们在戈壁滩白手起家,建起了我国的火箭发射基地。 C: 这场足球赛太不精彩了,看得观众恹恹欲睡。 D: 酷热的天气里,人们大多躲在房间吹空调,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
5、 |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C: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展) D: 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
6、 |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C: “清晨的天空很清静,云朵在悠闲地散步,偶尔有几只鸟儿掠过。”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句中“在长期的奋斗中”做补语。 |
7、 | 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三国演义》)B: 武松——夜走蜈蚣岭(《水浒传》) C: 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红楼梦》) D: 孙悟空——改钦法国为灭法国(《西游记》)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3年我国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为了防止这种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B: 通过湘潭火车站的改扩建,河西新城区将得到快速发展,河西商贸中心将逐步形成,不久这里可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C: 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境感受。 D: 毕业在即,骊歌唱响,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年来我们同窗共读、互相切磋、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
9、 | 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 A: 听完演讲后,同学们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 , 我们受益不浅。”B: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C: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D: 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顿觉义愤填膺 , 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
10、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面面厮觑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顶礼膜拜 B: 鳞次栉比 郑重其是 略输文彩 通宵达旦 C: 原弛蜡象 拈弓搭箭 以章其咎 万贯家私 D: 中流砥柱 轻而义举 恃才放犷 谈笑风声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 1 )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 5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6 )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
致大海
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缭乱又沉重,但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扩散,
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 一直逼近眼前。
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您一听果然笑了,您说:“我看不见。”
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到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的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您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 ”没等我说,您又说,“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
我说:“我还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被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浩瀚又坦荡的生命。这也正是您的海。我心里的您!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 1 )回忆了作者与冰心交往的几件事,请细读文本,填写下表。
①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
②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
( 5 )冰心和傅雷都非常关心晚辈的成长,请从选文和(链接材料)中找出两人共同的观点加以印证。(链接材料)
致 傅 聪
1956年2月29日夜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 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 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 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 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 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理智,偏于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 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 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 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的这种庸俗的感情……
(选自《傅雷家书》,有删改)
( 6 )选文标题“致大海”与(链接材料)中标题“致傅聪”相比,含义上有什么异同?阅读完成文后题目。
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⑪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⑫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⑬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⑭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⑮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⑯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⑰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要求:600字以上;内容具体;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