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九江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屠/自后/断其股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循规蹈矩 ,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B: 四川救火英雄牺牲消息传来,许多网友不能自已 , 纷纷发帖表示哀悼。
C: 举世瞩目的超大望眼镜“天眼”的建成,开启了科技时代的新纪元。
D: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未雨绸缪 , 积极拥拘变革。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服 淡雅 分岐 不求甚解
B: 博学 鉴赏 诀别 不亦乐乎
C: 感慨 嘹亮 絮叼 花枝招展
D: 慈善 娇媚 化妆 油然而升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B: 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 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5、下列各项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与她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B: “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C: 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D: 自然美有两种:“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6、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zhǐ)尺 (shùn)间 (yú)越 晨(xī)
B: 东(yú) 悖(miù) 归(jiū) (zhuì)言
C: 箱(qiè) (gǒu)同 (wú)须 (lán)珊
D: (shū)漏 被(rù) (quán)衡 慰(jiè)
7、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夸夸奇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B: 饶有兴味 聊以自娱 随心所欲
C: 惊诧不值 信致勃勃 光怪陆离
D: 海市神楼 空中楼格 敬业乐群
8、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单(diào) 弛(chěng) 湘竹(fēi) 长短叹(yū)
B: 谷(yáng) 细(xiān) 洞湖(tíng) 鞺鞺鞳(tà)
C: 执(niù) 联(zhān) 脂粉(lián) 土偶木(gěng)
D: 首(qǐ) 睨(pì) 一灰(zuǒ) 气凌人(shèng)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阴(huì) 取(xí) 尽职守(kè) 强不舍(guā)
B: 碍(zhì) 扶(yè) 吹毛求(cī) 味同蜡(jiáo)
C: 落(yǔn) 智(ruì) 根深固(dì) 孜不倦(zī)
D: 幸(jiǎo) 偻(gōu) 相形见(chù) 才放旷(shì)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句是条件复句。
B: 美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漂亮朋友》、《一生》等。
C: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万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D: 《孟子》一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称之为“亚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小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茜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 1 )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__ , 这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 2 )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________ ②心之________

悄怆幽邃________ ④往来翕忽 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速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 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4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在第四段却写“悄怆幽邃”,该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月亮

刘柠柠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

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

④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热饭热菜,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学校依山而建,从教学楼一楼去食堂,要走十几级台阶。食堂前面有一个花坛,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我曾看见几个调皮的男生懒得走楼梯,趁老师不注意,直接从教室走廊上往下跳到花坛,再去食堂。

⑤我冲出教室,学着那些调皮男生的样子,站在走廊的水泥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随后,我得意地爬起来,朝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和我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

⑥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米饭,我狼吞苦咽地吃了起来。她柔声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

⑦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内容无非就是要我认真学习,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

⑧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

⑨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朝我扑过来。他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小小年纪就学会逃学,长大了肯定是个没用的人。

⑩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这一次,仅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月亮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候在夜空中,偶尔有几声虫鸣,犹如优美的小夜曲。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打算去学校。如果去外婆家或姑妈家,最后都会被她们交到父亲手上。

⑫我在树下穿行,很快,我走出这片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我在水边坐了一会儿,冰盘似的月亮倒映在水里,我忘了身上的痛,伤心也不见了。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小星星闪闪发光。

⑬回到学校时,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我跑到操场上,那里空无一人。我坐在那儿,静静等着下课后再跟着同学们一起回寝室。

⑭我一进寝室,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他说:“你父亲等着我回电话。”

⑮第二天早上,我去教室上早自习。我看见父亲在教室门口站着,他头发蓬乱,眼窝深陷,披了一身细密的小水珠,身上穿的外衣湿了,一双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他把一罐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皮肤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

⑯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可最终什么也没说。

⑰我低下头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光。

(选自《读者》,有删改)

( 1 )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因想家请假被拒,①________→因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离家返校,②________→我”被父亲感动,认识错误。

( 2 )第⑪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4 )“我”在第二天早自习时看到了站在教室门口的父亲,“我”内心五味杂陈。请紧扣文章内容,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 1 )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 2 )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 3 )①第③段中划线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②细读第⑤段,说出划线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 4 )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百度百科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材料引发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与阅读,展开阐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可惜你的手、我不能握”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