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韶关市莲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谓彼筵中人(私下) 京师最地也(优美的)
B: 冰微(融化) 谭锋畅(才)
C: 吾见其也(谬误) 不相属(全)
D: 穿沟渠淤泥(穿过) 饮以为酒(茶)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屋檐 热列 畅快 呼朋引伴
B: 潦草 烘托 决别 各得其所
C: 烂曼 草垛 捶打 花枝招展
D: 造访 憔悴 遮蔽 暴怒无常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juān) 日(guǐ) 阴(huǐ) 分道扬(biāo)
B: 精(suí) 木(nè) 锵(kēng) 明眸善(lài)
C: 黑(yǒu) 恣(suī) 望(liào) 探得珠(lí)
D: 皱(jié) 自(shàn) 褴(lǚ) 筹交错(gōng)
4、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B: 《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柔弱中隐藏着刚强,他从妻子烧香受辱开始,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夜走蜈蚣岭,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C: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回忆了众多的人物,如善良热忱的阿长、正直严谨的藤野、被庸医治死的父亲、正直的知识分子范爱农……这些形象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真挚的感情。
D: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经历了种种冒险生活。
5、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沂把“一带一路”作为发展的最大机遇,通过大力实施商城国际化,商贸物流实现逆势上扬。
B: 自2014年1月创立以来,历经三年的不断摸索,凭借着沂蒙晚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渐成为临沂本土最知名的微信平台之一。
C: 孙县长先后到菜博会南大门、兰陵演艺中心、中华兰花馆等地调研,详细了解开幕式活动筹备、节点项目建设、活动策划等情况。
D: 县林业局驻李河湾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正指导20多名群众翻土、挖坑、种植、浇水,抓紧种植新品优质猕猴桃,目前已完成一期种植400多亩。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作,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中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所谓兴,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7、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
B: 太守与客来饮此。
C: 至于负者歌
D: 青,取之蓝。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B: 《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C: 在《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充满率真童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图面。
9、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笔耕不辍的贾平凹推出了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以民间写史的方式记录百年乡土中国。
B: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C: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D: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 92 岁生日。
10、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 1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 2 )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稍微增加)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本来,原本)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难道)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水 不 能 冲 石 其 反 击 之 力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木杮 斯陋室
B: 据理臆断欤 我将祠河伯,
C: 为顺流下矣 草木为发
D: 其反激力 祠无益
( 3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十余岁________ ②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

不可得________ ④天不久矣________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服为确论。

②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

( 5 )【甲】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6 )【乙】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自身难保,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增加百姓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从两方面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回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也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缺了不少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我心里有些难过。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 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 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隆重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满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和泪光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就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 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也包括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 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有删改)

( 1 )请阅读选文第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③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発等满车礼物回家

A________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B________

有些难过

C________

D________


( 2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 3 )请分析下面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鍍亮……

(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 5 )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 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 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燃”的含义是什么?
( 2 )请分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3 )结合第③④⑤段,请你分条加以概括如何处在“燃状态”。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墉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写道:“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阳光的孩子,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考:但是你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痛苦、烦恼......”每个人都会历经痛苦,它在某个时候给你沉重的打击,让你看清自己,但生活的趣味,往往源自于这些苦。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以“苦的趣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留恋你的一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