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取缔 骸骨 红装素裹 心无旁骛B: 亵渎 狡黠 孤军愤战 人情练达 C: 凌驾 诘问 中流砥柱 温声细雨 D: 缄默 口决 黎明百姓 重蹈覆辙 |
2、 |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B: 随着因特网飞速发展,使网络媒体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 C: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民众的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D: 作为一块正加速扩张的思想阵地,互联网以其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等特点,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想法的新渠道。 |
3、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着舰 就位 一丝不苟 B: 关键 阻拦 凌波海燕 C: 瞬间 呼哮 惊心动魄 D: 攻关 圆满 白手起家 |
4、 | 某同学考试没考好,心理难过。班主任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理想的是( ) A: 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请想想办法。B: 考坏了,难过有什么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争取下次考好。 C: 你这次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D: 你考不好,早在我意料之中,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更糟。 |
5、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B: 狄仁杰指着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大声喝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今天是你们的死期到了!” C: 如今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央一再强调,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 D: 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蹒跚 险峻 呼朋引伴 滥砍滥伐B: 扁额 讪笑 克勤克俭 茅塞顿开 C: 震慑 葱笼 浮想联翩 顶礼膜拜 D: 诀窍 张皇 光彩熠熠 消声匿迹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B: 初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 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姿态美好的意思,这里指月亮;“铁头老生”的“老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或老年男性。 B: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种类丰富,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和名胜联等。 C: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D: 沈从文笔下的《端午日》,准确生动地先后描写了追赶鸭子和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
9、 | 下面这段话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B: ③④⑥ C: ③⑤⑧ D: ①④⑦ |
10、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拿到语文试卷,小明就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 B: 雪后初晴,从香山凭高望远,但见山峦玉列,旭日照辉,好一派红装素裹的绚丽景象。 C: 几个帅小伙动作一致,娉婷的身姿不断在舞台上旋转着,令观众们赏心悦目。 D: 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啊!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夏词 (清)智生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①。 【注】①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此处指智生坐禅修行的斋室。 ( 1 )《春日》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鹅鸭戏水等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图画。( 2 )两首诗的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如鸣珮环(如:好像) B: 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C: 谁道人生无再少(再少:再年轻) D: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萧萧/暮雨子/规啼 B: 隔/篁竹 C: 青树/翠蔓 D: 四面/竹树/环合 ( 3 )下列选项中两个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以为底 为坻 B: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 伐竹取道 谁道人生无再少 ( 4 )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乙词上阕描写了兰溪淡雅宁静的春之景。 B: 甲文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乙词借助兰芽、溪水、洁净小路表现了兰溪的清新优美。 C: 甲文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乙词“萧萧暮雨子规啼”句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一种凄冷的环境。 D: 甲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乙词中描写了蒙蒙细雨、子规的悲啼,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伤。 ( 5 )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表现了作者游兴之浓和石潭环境的清幽。 B: 甲文第二段中借助对鱼动静结合的描写,表现了水的清澈。 C: 乙词中“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感叹自己已满头白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内心充满了悲伤之情。 D: 甲文“全石以为底”一句既表现了潭水之清,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 6 )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 )试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早春景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①文章第二段:________
②文章第三至五段:________
( 2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 4 )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请以“_△_的你,_△_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