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B: 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广州亚组委最终确定“五羊”为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 C: 微笑是一曲动听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D: 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
2、 | 各句中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dàng)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xī) C: 吾嗣为之十二年 (sì) D: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jí) |
3、 | 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屋檐 热列 畅快 呼朋引伴 B: 潦草 烘托 决别 各得其所 C: 烂曼 草垛 捶打 花枝招展 D: 造访 憔悴 遮蔽 暴怒无常 |
4、 |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为下面问题选择正确选项。 ( 1 )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指仁、义、智、信、( ) A: 忠 B: 尊 C: 礼 D: 诚 ( 2 )被鲁迅称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并被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视为远祖的是( ) A: 奥斯特洛夫斯基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茨威格 D: 莫泊桑 ( 3 )被称为“诗家夫子”的是( ) A: 杜甫 B: 王昌龄 C: 陆游 D: 李商隐 |
5、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区'明珠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凭借别具匠心的构思夺得一等奖。B: 传世的书法艺术品,往往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的败笔 , 都可能影响其价值。 C: 近阶段,毒黄瓜、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令人惴惴不安。 D: 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们两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怎么也谈不拢。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B: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
7、 | 下列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B: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的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苦头,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 《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
8、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我国的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故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吴用,体现了他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记叙了冬妮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的人生准则。 D: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
9、 |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月11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B: 数据显示,除夕当晚,有超过1亿左右的观众通过支付宝抢到春晚红包,共瓜分了8亿现金。 C: 3月18日上午,台湾知名作家李敖因病去世,享年83岁,这位生前语言风格辛辣犀利,处事率真而又狂放不羁的学者的离世让两岸民众深感悲痛与不舍。 D: 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系统整理和汇总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对每条意见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涵盖了大部分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
10、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确凿(záo) 迸射(bèng) 周道如砥(dǐ) B: 阴霾(mái) 家醅(pēi) 真谛(dì) 强聒不舍(guō) C: 瓦砾(lì) 拮据(jié) 蓬蒿(hāo) 千山万壑(hè) D: 栖息(qī) 翩然(piān) 喧嚷(xuān) 气吞斗牛(dòu)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四时俱备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野芳发而幽香 ( ) 颓然乎其间者 (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写景方面,两文都注重时间变换,请分别举例说明。( 4 )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醉能同其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五月过去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________________。”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 1 )给下面词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荒谬 |
流露 |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 7 )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 请以“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和班名;